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饮食其实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针对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等健康问题,分别阐述了有助于改善这些状况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如鸡蛋、粗粮、豆制品等食物以及早吃晚饭、调整吃饭顺序等饮食习惯,并且列出了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依据。
你是否经常被“哪些食物能帮助降压?”“血糖老控制不好,应该怎么吃?”“血脂异常,饮食要怎么调整”这类问题困扰呢?要知道,日常的一日三餐虽然看似平常,但其中却蕴含着对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只要在日常饮食上做出一些小的改变,选对合适的食物,并且注意饮食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会出现血脂降低、血糖下降、血压也趋于正常的良好效果。
据健康时报消息,在饮食方面,有很多食物和习惯有助于健康。例如,鸡蛋就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食物。2023年,在《营养素》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每周吃五个或更多鸡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能够降低28%,高血压风险降低32%。而且,如果将食用鸡蛋与其他健康的饮食模式相结合的话,这种有益效果还会更加显著呢。④
主食中加入粗粮也是一个很好的饮食习惯。2020年发表在《营养素》上的一项针对43.6万人的分析表明,多吃粗粮对健康有着诸多好处。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来说,粗粮有助于降低血压;而对于没有高血压的人,则可以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从数据上看,与基本不吃粗粮的人相比,每天吃粗粮、每周吃4 - 6天粗粮、每周吃1 - 3天粗粮、每月吃粗粮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22%、16%、9%、3%。⑤
下面来看看有助于降糖的5个饮食习惯。首先是早一点吃晚饭。《糖尿病护理》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较晚晚餐组(在常规睡眠时间前1小时吃晚餐)与较早晚餐组(在常规睡眠时间前4小时吃晚餐)相比,胰岛素曲线下面积降低了6.7%,餐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升高8.3%。简单地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胰岛素水平就越低,相应地血糖就会越高。而且晚餐不仅影响餐后的血糖值,还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空腹血糖。⑥
多吃些豆制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24年,一篇发布在《营养素》的综述,在总结了关于豆类摄入与改善健康结局关联的30项研究后,充分肯定了豆类对人体的多种健康益处。其中一项长达数十年的人群随访研究发现,豆类摄入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越低。还有干预性研究发现,在饮食中加入豆类,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有关,这可能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有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从而控制血糖。⑦
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人员将94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咀嚼能力分成两组,然后对比他们的血糖水平。结果显示,每口饭嚼30下的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 - 1)水平明显上升,进而降低了餐后血糖的波动。⑧
调整吃饭顺序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就要记住调整吃饭顺序。可以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不太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淀粉类主食的摄入量。⑨
多吃硬少吃软同样对控制血糖有益。王璐指出,进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质地有关。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这样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⑨
再来看看有助于降脂的饮食习惯。多吃谷物和粗粮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90余位专家编写的《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建议,血脂异常患者建议每日全谷物摄入50 - 150克或占全天谷物的1/4 - 1/3,摄入量遵循平衡膳食原则。⑩
另外,研究发现:花青素摄入量从3毫克/天增加到24毫克/天时,冠心病风险可降低12% - 32%;摄入51.5毫克/天时,血浆“好胆固醇”水平大幅升高。此外,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摄入320毫克花青素,持续3 - 6个月后,血脂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每天吃点坚果也有助于调节血脂。《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评论》在2023年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想要调节血脂,坚果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同坚果的“功效”各有不同。降低“总胆固醇”效果最好的是开心果,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是腰果,降低“甘油三酯”效果最好的是榛子。此外,除了这些坚果,研究还特别推荐了“花生”,因为花生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水平方面最有效。
本文总结了多种有助于降压、降糖、降脂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在食物方面,如鸡蛋、坚果等有着不同的健康功效;在饮食习惯上,像早吃晚饭、调整吃饭顺序等都对健康有着积极影响。这些结论都是基于众多科学研究得出的,提醒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和改变,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