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平的特色美食粢毛肉圆,讲述它与春节的关联、独特的口味、背后蕴含的团圆意义,还会深入挖掘其诞生与京杭大运河的渊源,以及在食材用料改良上体现的融合,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传播的情况等。
当蒸笼盖子被掀开的那一刻,一股裹挟着肉香的热气迅速扑面而来。对于杭州临平的人们而言,只有粢毛肉圆登场的时候,才真正意味着春节的到来。
在1月24日,浙江塘栖,手艺人端出了刚刚出锅的粢毛肉圆。这一场景被姚振宇拍摄了下来。
粢毛肉圆的口味微微带咸,它有着多样的角色,既能够作为宴席上的主菜,又可以充当茶酒的点心。当你品尝一口,就能感受到碳水和油脂完美交融,那种香味在齿间久久留存。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副会长、“百年汇昌”传承人、临平区史志学会副会长虞铭表示,由于它独特的外形,人们赋予了它团团圆圆、圆满的美好寓意。在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一天能够卖出上千个这样的粢毛肉圆呢。
吃一口粢毛肉圆,这背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而这小小的肉圆,其实还蕴含着厚重的“融合”意义。
虞铭介绍说,粢毛肉圆的诞生,和不远处的京杭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杭大运河绵延1700余公里,千百年来一直沟通着中国的南北。
京杭大运河穿过了许多古镇,其中就有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塘栖。在明清时期,塘栖是进出杭州的重要埠头,徽商、甬商、绍商纷纷涌来,这里变成了一个商贾云集、物资丰富、百姓富足的繁华之地。从杭州拱宸桥下运来的米、面、肉等食物都在塘栖进行集散,塘栖也因此成为了杭州的粮仓。
“在古时候,塘栖粮食充足,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很高,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的饮食习惯在这里交汇,于是以米和肉为食材的粢毛肉圆就应运而生了。”虞铭说道。
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游客姚雨(化名)在品尝粢毛肉圆的时候,在它身上尝到了熟悉的味道。他说:“这和北方的羊肉烧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烧卖皮是用面粉制作的,但是粢毛肉圆是直接裹糯米的,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融会贯通。”
这种“融合”也体现在粢毛肉圆如今的用料改良上。这些年,在它用于和肉茸混合的糯米还是传统的江南圆糯米,但是裹在外侧的糯米变成了形状偏长的东北糯米,这种东北糯米蒸熟之后更像是展开的“小刺”。
在小小的粢毛肉圆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
塘栖古镇是中国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汇集地。虞铭说:“这两年,组团来塘栖的外国团队至少有50个,其中有留学生、游客,也有国外的媒体和网络博主。由于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相近,日本、韩国游客对粢毛肉圆特别喜爱。还有一次,美国的朋友说在当地的电视上看到了粢毛肉圆,我才知道它的名声已经传播到海外去了。”
大年初一的时候,塘栖古镇景区人山人海。千年大运河和古镇居民一起迎来了新的一年。就如同刚刚出锅的粢毛肉圆一样,大家都祈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够圆圆满满、热气腾腾。
本文详细介绍了杭州临平的粢毛肉圆,从它与春节的联系入手,阐述其口味、寓意,深入挖掘了它与京杭大运河相关的诞生背景、体现的融合意义,包括食材用料的南北融合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情况,最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像粢毛肉圆一样圆满的祈愿。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