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重要任务展开,阐述了强调“大面积”的原因,通过对比试验田与大田产量差距,指出目前从高产典型到大面积单产提升存在的难点,如农业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各环节未形成合力等,同时也介绍了为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应对措施,包括推进融合促进单产提升、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等。
新华社于1月30日从北京发出消息。
记者从古一平的报道中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在2025年仍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当作“三农”工作里极为关键的任务,会持续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以及装备匹配度,从而给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牢固的支撑。而且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进程中,会更加着重突出“大面积”这一关键要素。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刘录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近些年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作物联合育种攻关以及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主要的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了。
就拿2023年来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区域试验田的亩产分别能够达到600公斤、420公斤以及650公斤。可是呢,大田生产的亩产仅仅分别只有475公斤、385公斤和435公斤,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所以强调“大面积”的单产提升,就是为了尽力把试验田所展示出来的产量转化成大田生产实际能够达到的产量。
从已经不再稀奇的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发展到实现粮油作物大面积的单产提升,这里面存在着什么样的难点呢?
刘录祥介绍说,当前我国农业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还没有形成那种“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从而达到均衡增产的格局,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各个环节还没有真正地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那要如何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从而带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呢?刘录祥表示,应该依据不同的地域和作物,全力以赴地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互融合来促进单产提升,要加强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农业科技人员对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推动综合性科技解决方案能够落实到田、到户,以此提高技术到位率,带动大面积的均衡增产和增收。
记者还了解到,农业农村部确定把整乡整县整市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主要的进攻方向,将会指导各地依据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细化方案、明确路径,依靠各类工程项目推进整建制单产提升。
除此之外,农业农村部还会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率先使用那些能够提高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向小农户提供能够提高单产的托管服务,不仅仅提升这些主体的单产,也要提升小农户的单产,真正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本文总结了农业农村部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重点工作,解释了强调“大面积”的原因是试验田与大田产量存在差距。同时阐述了从高产典型到大面积单产提升面临技术到位率低、环节未合力等难点,最后介绍了通过融合促进、发挥主体作用等方式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措施。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