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电子制造,印度新版“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有何深意?

本文聚焦印度政府新批准的为期6年、规模约26.8亿美元的“专项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介绍了该计划推出的背景,即第一期计划执行不力、“印度制造”战略未达预期。阐述了新计划聚焦电子制造业的原因及具体内容,分析了其目标和预期效果,最后指出“印度制造”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3月底的时候,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项“专项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这项计划为期6年,规模大约为26.8亿美元。

此前,印度第一期“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执行情况不佳,关键数据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一时间,印度政府将会中止该计划的传闻甚嚣尘上,这引发了印度各界的高度关注。印度各界纷纷呼吁政府尽快明确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早在2014年,印度政府就提出了“印度制造”产业振兴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便是2020年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印度政府希望通过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电信、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半导体、家电等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在印度国内的生产规模。其预期目标是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印度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25%。

然而,到了2024年,“印度制造”战略实施10周年,“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也已经实施了4年。但参与激励计划的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生产规模扩大的目标。工业制造业占印度国民经济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从2020年的15.4%下降到了14.3%。这种情况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对该计划作出较大的调整。

新推出的“专项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是基于对第一期各生产领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能力和效果的评估。它更加聚焦那些经过评估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领域,着重推动本土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以减少对关键电子元件进口的依赖,巩固半导体供应链的韧性。

印度政府如此安排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基于市场需求。由于印度国内产业规模不够大、投资不足、零部件依赖进口等因素,印度电子制造业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预计仅国内市场需求就超过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出口需求,供需缺口可能接近1500亿美元。其二,是基于成效评估。虽然第一期“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整体情况难以令人满意,但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却有不俗的表现。过去4年,印度国内电子产品制造能力持续提升,相应的电子产品出口连创新高。在2024年12月份,印度电子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5.1%,达到了35.8亿美元,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今,电子产品已经跃升为印度仅次于工程产品和石油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品类。印度政府预计,随着印度半导体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印度电子产品的产能和出口有望进一步提高。

印度铁道、通信以及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长阿什维尼·瓦伊什瑙表示,新版“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分为就业激励、资本支持和营业额激励三部分。其目标是推动电路板、电容器、保险丝、电阻器等关键电子元件的本土化生产,进而大幅提升电子产品制造的本土化率。

按照企业扩大产能规模的达标程度,印度政府将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同时,印度政府还将推动劳动力、土地、海关、税收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好地支持电子制造业的发展。此外,印度还支持外企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参与该计划。

印度政府预计,该专项激励计划能够创造533.6亿美元的产值,吸引69.5亿美元的投资,创造9.16万个就业机会,并推动印度本土电子制造业附加值上升35%至40%。

相较于第一期“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印度政府此次选择放缓步伐、压缩规模、聚焦重点。不再在全领域铺开,而是分领域推进,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行业需求进行扩展。新方案的推出是印度政府调整激励工业制造业发展政策的开始。一方面,旨在缓解企业对产业激励政策延续性的担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振市场对印度经济的信心。

不过,制造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印度这个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比重超过50%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印度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工人不足,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物流成本、行政效率、企业投融资、市场保护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所以,“印度制造”的前行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介绍了印度新批准的“专项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该计划是在第一期计划执行不力、“印度制造”战略未达预期的背景下推出的,聚焦电子制造业。虽然新计划有明确目标和预期效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企业信心、提振市场,但印度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印度制造”要实现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906.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