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中的预交金改革相关事宜,包括3月起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等内容,还解释了预交金的概念、取消或降低的原因以及改革后住院预交金的具体确定方式等。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的八件实事。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关于预交金的改革,即从2025年3月开始,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取消门诊预交金,并且把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低到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
那么,取消门诊预交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一改革之后,住院预交金又会减少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一、预交金的概念
首先,我们得清楚预交金和挂号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预交金是指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这笔押金是用于后续治疗费用的一种保障,它也是公立医院长久以来采用的传统收费方式。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患者排队的次数,同时缩短缴费等候的时间,医疗机构纷纷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制度。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已经取消了门诊预交金,而此次则是全国公立医疗机构从3月起全面取消,并限时清退患者之前缴纳的门诊预交金。
二、运行多年的预交金为何现在取消或降低?
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5年3月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并将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目的是切实减轻患者预付资金的压力,从而提升民众看病就医的体验感。
取消或降低预交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轻大家的经济负担。取消门诊预交金,这样患者就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耽误治疗。降低住院预交金,当生病需要住院时,患者就不用急匆匆地提前准备一大笔住院押金了。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而且部分地区已经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的制度。这些制度为老百姓看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也为取消或降低预交金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后住院预交金的减少情况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在预交金管理方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限时清退患者已缴纳的门诊预交金,同时持续优化门诊收费流程,患者在门诊就医时能够自愿选择支付方式。考虑到有些老人可能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但又有频繁就诊的需求,医院也保留了为他们提供预存费用的方式。对于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类似住院一次就诊却需多次缴费的复杂情况,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也可以预收费用。另一方面,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低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具体而言,会根据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患者医保类型和报销比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并且要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额度,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例如,假设某医院经过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某病种过去三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的费用是3000元,那么该医院向这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就不得超过3000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3月起的预交金改革,包括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旨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就医体验。文中阐述了预交金概念、改革原因以及改革后住院预交金的确定方式等内容,这些改革措施与我国医保覆盖情况及“先看病,后付费”制度相适应,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