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浙大二院在脑卒中治疗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展开。介绍了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原创性论文,该研究覆盖全国30家医学中心,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希望。还阐述了研究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同时讲述了浙大二院团队长期致力于脑卒中诊治研究的历程。
在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线了一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原创性论文,题目为“Alteplase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这篇论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全球脑卒中的治疗理念带来了全新的突破。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浙大二院神经内科的严慎强与周颖医生,而唯一通讯作者则是浙大二院神经内科的楼敏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25年NEJM发表的第一篇来自中国的论著,彰显了中国医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
据悉,这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从2022年便正式启动,历经了2年多的漫长时间。研究覆盖了全国30家医学中心,纳入了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其残疾率出现了显著降低的情况。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原本的25.6%大幅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更是提高了53%。更为关键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并未增加。
这项研究成果为全球脑卒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成功解决了国际公认的难题。它就像一盏明灯,有望推动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无数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神经科医生与后循环卒中的博弈
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明确显示,“每个人一生中患脑卒中的风险高达39%”。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大约占比80%。而目前,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法,是指南推荐的急性期特效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这种疗法存在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进行,否则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或者送医过程中出现延误,从而错过了这宝贵的“黄金时间窗”,失去了本可以救治的机会。其中,累及延髓、桥脑等关键生命中枢的后循环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这类卒中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诊,而且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因此显得尤为凶险。
如何降低这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他们的预后情况,能否突破传统的4.5小时时间限制,成为了全世界神经科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
拆解枷锁:临床-影像结合的破局之路
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主要面临着两大严峻挑战。
其一,确诊困难。后循环卒中的症状复杂多变,在急诊环境下,很容易被误诊。而且目前很难有一套适合临床研究的标准范式,来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
其二,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对于前循环卒中,医生通常会依赖灌注影像来评估脑缺血程度,从而筛选出适合超时间窗溶栓的患者。但在后循环卒中中,由于病变通常体积较小,灌注影像的敏感性较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筛选标准。
给更多患者以生机:让救治更加可及
匿名评审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突破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传统限制,并可能促使未来进一步探索溶栓治疗在后循环卒中的应用……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未来有望影响治疗指南的更新。”
这一重磅发现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时间限制。
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成功延长至24小时,这使得更多患者有机会从中获益。楼敏教授表示:“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赶到医院时,通常已经是症状出现后十几个小时;或者是因为躯体症状不太严重,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观望和等待,看看情况是否会好转。把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能够切实降低这些患者的残疾率。”
其次,它为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部分患者由于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的限制,无法接受机械取栓治疗。而本研究验证的结果,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溶栓替代方案。
最后,该研究更具普惠性和推广价值。它降低了对灌注影像的依赖,使得基层医院仅凭头颅CT平扫检查就有机会开展超时间窗溶栓。同时,显著缩短了检查时间,降低了检查费用,方便、快捷、经济,能够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16年他们只做一件事:让时间“慢” 下来
浙大二院是浙江省脑卒中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自2009年起,楼敏教授就带领团队全身心地致力于脑卒中诊治的研究。医院神经内科开发并建设了浙江省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各地区共有200多家卒中中心参与其中。目前,该平台已纳入40余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对他们进行长期随访,其中包括8万余例接受了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患者。科学研究也从最初的回顾性分析,逐步推进到多中心RCT研究,去证明临床发现的现象和规律。正是得益于前期打造的坚实稳固的“地基”,此项研究才能够水到渠成。
楼敏教授感慨地说:“推进研究的过程很难,但研究设计更难,前瞻性和创新性必不可少。浙大二院要建设世界一流医院,全体浙二人都要有一流的决心、耐心和毅力。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平台、经费、人员等支持,我们也要驱使自己去做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去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这项原创研究成果的诞生,是神经学科团队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作为中国神经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浙大二院神经学科已成立70周年,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神经疾病患者带来最强有力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围绕脑神经重大疑难疾病进行联合攻关,成果频出。每一项科学研究都彰显着我们对疑难疾病的关注、对真实生命的关切、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本文详细介绍了浙大二院在脑卒中治疗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通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和希望。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时间限制,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救治机会,且具有普惠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也展现了浙大二院团队16年来在脑卒中诊治研究上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他们为攻克医学难题、服务患者所做出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