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中国气候损失几何?专家给出评估答案,中国气候损失揭秘:2040 年后 GDP 或面临超 5%潜在损失

本文聚焦中国气候损失评估,介绍了多家机构学者的评估结果,分析了气候损失的构成、各领域受影响情况,探讨了代表性风险及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国制定气候政策提供参考。

近期,多家机构的学者针对中国气候损失展开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令人警醒,在 2040 年之后,如果气温升高超过 2℃,中国每年将面临超过 5%的 GDP 潜在损失。进一步探究发现,人类健康损失以及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损失,是未来中国气候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不同领域来看,农业和水资源所遭受的气候损失,显著高于林业和能源消费领域。在众多领域中,人类健康、气象灾害、海平面升高、农业和水资源这五个领域,具有相对更高的可规避气候损失空间。

此项重要的评估结论刊登在了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 年 35 卷)上。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来自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等多家权威研究机构。

专家指出,欧美等国家早已率先开展气候损失评估的跨领域联合研究。相比之下,目前针对中国气候损失评估的研究相对匮乏。而且不同研究在评估模型方法、分领域影响机理、数据一致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框架下,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COP27/28)正式提出设立气候损失损害基金,并就相关细则展开谈判。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归纳出 8 个代表性风险,包括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关键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与公平、人群健康、粮食安全、水安全、安全与人口流动。

专家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这些代表性风险将不断加剧。并且,不同地区和国家面临的风险等级存在显著差异。

考虑到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专家强调需要全面关注和防范这些代表性风险,以最大程度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宣布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在此背景下,开展对中国气候损失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量化测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与效益,为科学制定气候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发现,气候损失主要由市场领域和非市场领域两部分构成。市场领域包括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服务等;非市场领域主要有海平面升高、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等。研究表明,如果考虑非市场领域的影响,气候损失可能会提高 1/4。

气温升高,中国气候损失几何?专家给出评估答案,中国气候损失揭秘:2040 年后 GDP 或面临超 5%潜在损失

随着气温升高,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加剧。摄影/章轲

具体到各领域,温度变率反映了气候变化的波动水平。当温度变率超过适应速率时,将导致农业损失。气候变化使得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发生改变,同时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也有所增加,这不仅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会降低林业生产率,进而引发林业产品供给和价格的变动。水资源气候损失主要受到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温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而气温上升和经济增长将推动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气候变化被公认为 21 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一方面,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湿度和大气压等气象因素,影响传染病的病原体、宿主和传播媒介;另一方面,还会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率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为保护海岸线而投入的成本,还包括湿地和旱地的价值损失。

专家们对上述 8 大领域的气候损失进行加总,得出了不同情景下中国的总气候损失。按照温升从低到高排列,在气温分别升高 2.3℃、3.1℃和 6.2℃的情况下,2030 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 51390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3.00%)、69949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4.08%)和 63740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3.72%);2050 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 149274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5.10%)、159054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5.43%)和 225719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7.71%)。

专家们强调,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损失增长迅速且占比高。学界需要进一步细化中国热相关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协同政策提供参考。此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潜在损失将不断扩大,且难以逆转,对我国沿海生态、经济和社会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应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风险研究,超前规划沿海地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锁定效应”。

同时,要加强不同适应政策和适应成本的研究,以规避潜在的损失损害。建立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为能源、健康、沿海、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提供针对性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强化我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加大适应行动力度,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专家们还指出,当前亟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分区域开展跨学科气候影响与损失损害分析,精细化评估减缓与适应政策的成本与收益,为国家和区域科学制定气候政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本文围绕中国气候损失评估展开,阐述了气候损失的现状、构成及各领域受影响情况,指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强调中国需重视气候损失问题,通过科学评估、加强适应能力建设、构建评估模型等措施,科学制定气候政策,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915.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