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区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宝安e护到家平台开展“互联网 护理服务”,实现全区全域覆盖。文中列举了杨华照顾双亲、刘女士伤口护理等案例,展示了该服务为患者带来的便利。同时介绍了平台的服务内容、预约方式,以及利用AI优化服务等情况。
护士上门服务。 (受访单位供图)
在深圳,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全职儿女”——杨华(化名)。退休之后,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年迈双亲的重任。她的父亲不幸患有帕金森病,已经卧床十几年了;母亲则在6年前遭遇腰椎骨折,从此也只能长期卧床。一家之中有两位失能老人,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父亲身上长出了长长的压疮,母亲只要一下地就会摔跤。杨华每天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即便如此忙碌,她却常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杨华家与宝安区人民医院的直线距离其实只有500米,可每次送父母去医院看病,对她来说就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常常需要动用救护车。不过,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杨华兴奋地说:“现在只要打开手机,一键就能预约护士上门服务。”除了每周固定的上门护理之外,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她还可以随时在线上向护士咨询。这样一来,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慌乱无措了。
在宝安区卫健局的积极推动下,宝安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依托宝安e护到家平台,将“互联网 + 护理服务”从最初的1家医院逐步扩展到了全区的9家公立医院以及下属的222家社康机构。这一举措实现了服务范围在全区全域的覆盖,能够即时响应居民的服务需求。目前,该平台已经注册了1166名高年资护士,其中包括来自50多个专业的396名专科护士。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平台已经为超过1万人次提供了上门护理服务。
69岁的刘女士也是这项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近年来还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有一次,她因为伤口感染住进了宝安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当病情稳定之后,她却怎么也不愿意出院。原来,刘女士住在城中村旧楼的5楼,那里没有电梯,她担心出院之后再去医院就医会非常不方便,所以一直不敢出院。
宝安区人民医院伤口护理小组组长刘衬云了解到刘女士的顾虑之后,和居家护理师曾郎平一起,仔细评估了刘女士的病情。他们为刘女士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伤口护理方案,并且与她签订了居家医疗服务协议。经过一个月的上门精心护理,奇迹出现了。刘女士的伤口缩小了一大半,血糖也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宝安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云智表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医院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研发了居家护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步拓展到了社区居民。”目前,该平台可以提供14大类、64项上门护理服务,涵盖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伤口造口护理、检查检验、安宁疗护等多个方面。其中,老年患者在服务对象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超过了八成。
“平台上线之后,我们一直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平台的功能。”杨云智说道。现在,市民可以通过“健康宝安”小程序、各医院公众号、互联网护理小程序、i深圳App中“宝颐养”小程序等多种渠道进行线上预约,并且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全程追踪。
下单之后,市民的手机会实时收到安排护士、上门时间、护士到家时间、服务项目、费用等相关通知。杨华感慨地说:“有时候我外出买菜,都能知道护士给父母做了什么护理,心里感觉很安心。”
然而,在开展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如何节省交通时间成了让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宝安区人民医院居家护理服务部护士长戴利告诉记者:“我们测算过,每次服务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四五十分钟,而交通时间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长。”很显然,压缩交通时间就意味着护士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服务中。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AI身上。通过AI技术,平台可以就近分配服务机构与护士,科学规划路线。如今,交通时间已经被压缩到了20 - 30分钟左右。戴利还介绍说:“AI还能根据护士懂的方言进行派单,这样能让护患之间‘同声同气’,更便于沟通交流。”
深圳宝安区的“互联网 + 护理服务”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借助宝安e护到家平台,实现了全区全域覆盖,为众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平台不仅提供丰富的护理服务项目,还通过数字化转型和AI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未来有望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