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本文聚焦中国美食在世界各地的受欢迎程度,通过采访多位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及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外达人,深入展现了中国美食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味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探讨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去感受中国美食在全球各地绽放的独特魅力。

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在墨西哥城的一家热闹的中餐自助餐厅内,当地的食客们正饶有兴致地挑选着菜品,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美食的期待。这是人民日报墨西哥分社的埃内斯托·多明戈斯所捕捉到的画面。

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而在遥远的瑙鲁,民众们在当地一家温馨的中餐厅里愉快地聚餐,欢声笑语回荡在餐厅中。这一场景被新华社记者王申定格了下来。

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在繁华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卡林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正开心地品尝着包子,他们的笑容中满是对美食的喜爱。这一画面被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记录了下来。

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广坦正专注地展示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融合风味小龙虾拌面,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是周琪拍摄的画面。

中国美食:在全球绽放文化之光

外国游客们在浙江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的街头巷尾,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这是胡学军(人民视觉)所记录的美好瞬间。

中国美食,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川菜那令人酣畅淋漓的麻辣,到粤菜那清新淡雅的风味;从西北菜那浓郁醇厚的口感,到淮扬菜那鲜香细腻的滋味,品类丰富多样,风味独特迷人。它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如同一位文化使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多位钟情于中餐的外国友人,以及积极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外达人,聆听他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感悟。

“中国美食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码”

初次见到塞尔吉奥·洛佩斯·埃尔南德斯时,他正独自坐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心唐人街的一家充满中式风情的中餐厅里,全神贯注地享受着辣子鸡丁和蛋炒饭的美味,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美食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由于工作地点附近中餐厅林立,洛佩斯几乎每个工作日的午餐都选择中餐。对他而言,每一次品尝中餐,都是一次探索不同风味和烹饪方法的奇妙之旅,“那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能让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他如此形容自己对中餐的热爱。

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记者见到了在此工作的美国人卡林,他正和中国同事热烈地讨论着自己是“香菜党”还是“非香菜党”。来到中国8年多,卡林早已适应了中国的饮食,练就了一个地道的“中国胃”。当记者用中国式的寒暄“早!吃了吗?”和他打招呼时,他热情地回应:“吃了,吃了咱们员工餐厅的大肉包子。”卡林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对中国美食更是了如指掌。他觉得,探索中国美食的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奇幻探险之旅”。

卡林清晰地记得,自己刚来中国时,第一次吃小笼包就被烫到了嘴。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教别人“先开窗,后吸汤”的吃小笼包技巧。他感慨地说:“中国有太多美食,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让人探索很久。”在这座“宝库”中,他最钟爱的是看似朴素的凉拌米线。2023年,他跟随朋友到云南嵩明县旅游,看到很多人围在小吃摊前吃米线,“一张巨大的案台上,摆满了各种调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点酸,也可以加点辣……”卡林在云南待了半个月,每天都捧着米线碗,吃得不亦乐乎。他由衷地感叹:“中国美食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码,有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无限魅力。”

今年2月初,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办的“新春美食之夜”活动上,冰糖葫芦、龙须糖、咖喱鱼蛋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美食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的目光。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多次参与中华饮食文化推广活动,在他看来,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食材的精心选料、独特的烹饪技法,到色、香、味、形的完美和谐统一,中国美食充分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包容。

在马来西亚,包子这一传统的中式面点也发展出了多种本土化的口味。“我们不仅有传统的肉包子、素包子,还有采用南洋地区独特的甜点抹酱——咖央酱做馅的包子。”颜天禄介绍道。他认为,马中双边饮食文化相近,通过饮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马中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具体的体现。马来西亚人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

“那时我学中文的一大爱好就是翻译菜单”

正午时分,巴西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区的“中国城”餐厅里热闹非凡,其中有不少巴西人的面孔。他们有的熟练地用筷子夹起炒面,展现出对中餐的熟悉;有的则略显生疏地用叉子和勺子配合着从盘中挑起豆腐,虽然动作不太熟练,但对美食的渴望却溢于言表。餐厅老板苏子梁告诉记者:“餐厅已经开了30多年,它不仅承载了很多华侨华人的美好回忆,也让巴西人逐步认识并喜欢上了中餐。”

巴西顾客普遍喜爱炒面、饺子、河粉等中式传统菜品。此外,使用里约当地海鲜等食材制作的中式菜肴,或者加入巴西人喜欢的奶酪制作的中式点心,结合巴西流行的“公斤饭”推出的中餐自助等,也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苏子梁说:“融合不仅让当地人更容易接受中餐,也让中华饮食文化在异国他乡焕发出新的活力。”

苏子梁的餐厅还会在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包饺子、包粽子等体验活动,让巴西人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未来我们还计划邀请更多中国厨师来这里展示烹饪技巧,与当地食客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巴西人对中国餐饮的了解。”苏子梁满怀期待地说。

巴西姑娘法欣怡是“中国城”餐厅的常客。去年,她在北京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中文课程,并在一个北京家庭寄宿,沉浸式感受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关于中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寄宿家庭的家人一起吃火锅。餐桌中间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高汤,各种肉类、蔬菜、豆制品下锅涮煮,汤底的辛辣、食材的鲜美和蘸料的浓香完美融合。”法欣怡回忆道。

除了美味的食物,法欣怡更被餐桌上那和气美满的氛围深深打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涮着各自喜爱的食材,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故事,“用餐是人与人之间真实发生联结的时刻”。法欣怡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机会,在各地品尝了不同的中餐菜式。“在一些地方,中餐通过世代相传的食谱,保留下传统烹饪技术;在另一些地方,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厨师对中式经典菜品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良,这也是中餐极具包容性的体现。”她深有感触地说。

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中西式厨具之间熟练切换,法国主厨科朗坦·德尔克罗瓦在中文社交网络上有一个被网友熟知的名字——广坦。2002年,还是法国商校学生的他,出于对中国的好奇选择来华进行交流学习,却意外地被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所吸引。“那时我学中文的一大爱好就是翻译菜单。”广坦回忆道,像“蚂蚁上树”等充满诗意的菜名,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求学的经历大大激发了广坦对于烹饪和美食的兴趣。回到法国后,他前往著名的保罗·博古斯酒店管理与厨艺学院学习。2010年,学院计划在上海开设分校,广坦抓住机会回到中国,在分校担任副主厨,后来通过在网络平台分享美食成了广受欢迎的网红。“虽然没像最初计划的那样开办餐厅,但我却以这种方式,将法中美食文化传播给了更多人。”广坦欣慰地说。

在中国生活多年,广坦深入探索了各种菜系,对粤菜尤为喜爱,“因为它与法餐都高度重视食材的鲜美和高汤的运用”。每次回法国,他都会为亲友下厨做正宗的中餐。“我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菜肴,还会向他们讲述每道菜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地域文化,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法国朋友的兴趣。”广坦认为,类似《风味人间》这样富含人文气息的纪录片,也是推广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载体之一。

“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们两国人民的距离”

前不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圆满落下帷幕。为期3个月的展览,共展出文物90件,从食材、饮品、器具到烹饪技法、礼仪制度等,全方位呈现了中华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华饮食文化的匈牙利人前去参观。

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凯梅奇对于展览的成功举办感到十分欣喜。“我去过北京两次,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凯梅奇说,如今在匈牙利,人们对中国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这次展览让匈牙利人深入了解中国美食的起源和历史,让我们能够在布达佩斯近距离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我想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所在。”

深谙法中“双料”美食的广坦,在菜品融合和创新方面游刃有余。例如,他使用中国的桂花酒制作西式甜点提拉米苏。参加综艺节目《中餐厅》时,他在法国诺曼底的节目现场借鉴云南鲜花饼的工艺,制作了填充玫瑰花馅料的“玛德琳娜”小蛋糕。不久前,他还为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开发了新的烘焙产品——“岭南竹韵千层酥”“芝士腊肠味吐司”,巧妙地融合了中式糕点的美学与法式糕点的技艺,展现出中法饮食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中餐的材料丰富多样,相信能够给法式甜点带来无限创意。”广坦充满信心地说。

“贯穿着和合理念,中式菜肴混合着各式材料,协调着各种口味,碰撞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美味。”洛佩斯说,“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们两国人民的距离,激发我们对彼此文化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们深入了解彼此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本文通过众多外国友人及达人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中国美食以其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满足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味蕾,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985.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