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海棠雅集”:以诗缅怀先烈,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第十四届(乙巳)“海棠雅集”在恭王府博物馆的举办情况,包括活动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诗词创作、众多名家学者参与、丰富的表演形式、诗家借诗词铭记历史等内容,还提及活动对传统文化的科技赋能以及“海棠雅集”多年来的发展。

在3月31日的上午,一场极具文化韵味的盛会——第十四届(乙巳)“海棠雅集”,在风景如画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盛大举办。此次活动别具一格,首次大胆引入了“Deepseek诗词创作互动”,巧妙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嘉宾沉浸式体验诗词创作的乐趣。这一创新举措,宛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古老的古典文学与现代前沿科技激烈碰撞,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新火花。

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诗词学会携手主办,以“浩气长存诗祭史,丹心共咏海棠春”为主题,宛如一首激昂的诗篇,徐徐展开。活动现场吸引了100余位来自教育文化界的名家学者欣然赴会。他们齐聚于此,一同欣赏娇艳欲滴的西府名花,共同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恭王府雅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才情的年代。

恭王府“海棠雅集”:以诗缅怀先烈,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伴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先生那悠扬婉转的琴曲《欸乃》,活动缓缓拉开了帷幕。那琴音如潺潺流水,似山间清风,瞬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宁静悠远的诗意世界。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付佳与北方昆曲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鲍思雨,分别用京剧与昆曲这两种传统戏曲形式,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他们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尽显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师生们,则以叶调诗词吟诵的方式,用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传递着深情厚谊,用美妙的旋律和着诗词的韵律。他们以此追思叶嘉莹先生对诗词传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仿佛叶先生那慈祥的面容和谆谆教诲就在眼前。

今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众多诗家们怀着崇敬之情,借古体诗词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英勇牺牲的先烈。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诗篇,弘扬着伟大的抗战精神,歌颂着祖国的大好山河。在诗词创作、交流分享环节,诗家艺友们依次上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热情地交流创作心得。现场诗情四溢,翰墨飘香,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了诗词的海洋中。在笔会环节,嘉宾们纷纷拿起毛笔,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为本次雅集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芒。

恭王府“海棠雅集”:以诗缅怀先烈,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本届“海棠雅集”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还在现场深入分享了人工智能的三个特点:知识检索、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他指出,AI其实是在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就像一个聪明的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表达方式和推理方法,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智慧。

恭王府“海棠雅集”:以诗缅怀先烈,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自2011年重启以来,“海棠雅集”已经走过了十四个春秋。在这十四年里,恭王府博物馆用心打造活态文化空间,精心推出了“海棠雅集”“良辰美景”等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学术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文介绍了第十四届“海棠雅集”在恭王府博物馆的举办情况,该活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增添亮点,有众多名家学者参与,涵盖多种表演形式,诗家借诗词铭记抗战历史。同时强调活动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海棠雅集”十四年来在文化传承与推广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862.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