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近期频繁露面的动态,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考察茶产业、捐建茶厂的相关事宜,还深入探讨了他对企业经营、茶产业发展、市场竞争以及出海计划等多方面的观点和布局。
在商业的竞技场上,企业若想不断攀登高峰,就必须敢于与比自己更强的对手过招。而一向行事低调的钟睒睒,近来露面的频率明显增多,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3月30日,在农夫山泉对云南茶产业进行考察期间,农夫山泉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钟睒睒在当晚举行了一场时长约两小时的媒体沟通会。上一次他现身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还是在去年11月,当时他在江西赣州考察当地脐橙产业园时,主动对一系列争议问题作出了回应。
事实上,在去年以前,钟睒睒秉持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近乎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近十年。“以前我总是刻意回避,躲在一旁,连一个会议都不愿意参加。可即便如此,还是躲不过大家的关注。所以到了去年,我得出一个结论,还是要开诚布公地与大家交流、面对面地沟通。”在30日的沟通会上,钟睒睒如此说道。他还坦诚地表示,虽然自己不会刻意去寻求曝光机会,但当真正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他绝不会退缩。
此次在云南,钟睒睒显得格外平静。他身着一身简洁的深蓝色西装,搭配一双运动鞋。一开场,他便向大家说明了自己来此捐建茶厂的缘由。他所说的地方,正是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之一。
从去年12月开始,农夫山泉在云南投资1亿元捐建了5座初制茶厂。其中,位于普洱市景东县的首家茶厂已经正式投产运营。3月31日,在捐赠仪式现场,钟睒睒郑重地表示:“农夫山泉在这里捐赠工厂,目的是让周边几千户农民不再为卖茶发愁,能为当地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这是我们捐建这个工厂的初衷。同时,我们希望这个茶厂能成为一个示范性工厂,也让农夫山泉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自去年以来,钟睒睒每次露面,都会提及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农业、农民等相关话题。他常常自称是个农民,从8岁到25岁,他都在农村生活,整整做了17年的农民。其中,有8年时间他是以农民工的身份度过的。据了解,1966年,12岁的钟睒睒就跟着村子里的老师傅学习泥瓦匠的手艺,以此维持生计。他整日穿梭于绍兴附近的各个乡村,为人们砌砖搭瓦。在此期间,他不仅做过泥瓦匠,还搬过砖、学过木匠。“我是第一代农民工,所以对农民天生就有着深厚的感情。”钟睒睒动情地说。
在此次沟通会上,钟睒睒详细解释了在云南捐赠茶厂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这首先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茶和茶原料的品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农夫山泉的整个供应链。
钟睒睒是一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他看准一个方向后,能够允许一项业务在数年时间里不盈利。就像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这款产品在推出后的前6年里一直处于不赚钱的状态。直到2023年,东方树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农夫山泉新的业绩增长点。
对于茶叶供应链的布局,钟睒睒同样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茶原料的品质在一款产品的好坏中占据着70% - 80%的比重。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原料就是命门。
摄影:胡楠楠
去年,他决定在云南捐赠茶厂,这与东方树叶的高速增长以及对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夫山泉的财报显示,茶饮料已经成为农夫山泉新的增长驱动力。2024年,农夫山泉茶饮料产品的营收达到了167.45亿元,同比增长了32.3%。
在企业经营方面,钟睒睒用“保守又开放”来形容自己。“在行为上我非常保守,但在思想层面我非常开放。”他这样说道。
有农夫山泉的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钟睒睒特别热爱读书,还经常向员工推荐书籍。他会在公司举办读书会,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参加。最近,他推荐员工阅读的一本书是《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写的《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此外,平时他还会阅读机械、物理等相关领域的书籍。
为了做好茶,从去年开始,钟睒睒每天都会喝茶。“喝到晚上都不想睡觉。”他笑着说,他基本上早上会品尝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普(普洱生茶),下午在公司会喝一瓶东方树叶的红茶。“因为我每天都要试茶。”而在去年以前,他只有在龙井上市那段时间才会泡上两泡茶喝喝,之前很少泡茶,主要喝水和瓶装茶。
此外,钟睒睒还进一步透露了农夫山泉的出海计划。“我们要到发达国家去做茶,而不是先去东南亚。”他坚定地说。
以下是钟睒睒接受采访的部分内容(有删减):
商业只有互为需求、平等互利,才是一种文明形式
去年5月,我们确定了捐茶厂这件事,随后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我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要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第二,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地区。因为这样的地方最需要帮助,而且帮扶的效果也最容易立竿见影。
我们在云南捐赠了5个工厂,在工厂建成并培训好工人后,就将其交给当地管理。而且,我们与捐赠双方都是自由的合作关系。捐赠完成后,对方不一定要把茶叶卖给我们,大家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为我们需要竞争。我们首先把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如果其他商户出价更高,对方可以选择卖给别人,因为我们始终需要这样一种竞争的环境。
我认为我们在云南做的这件事,首先给自己的定位是,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从长远来看,茶和茶原料的好坏,关乎整个农夫山泉的供应链。今天看起来是农夫山泉捐厂帮助了别人,但从未来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农民帮助了我们,帮我们稳固了供应链,加强了供应系统。
我们是互为需求的关系,因为商业只有在互为需求、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是一种文明的形式。我相信,若干年以后,商业文明在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它会给中国社会,包括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要往上走,要跟比你更强的人竞争
对于农夫山泉的茶饮料板块,在现有的规模下,我认为每年能保持15% - 20%的增速,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关键是我们现在人均饮用量还很低。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有新的竞争者涌入,也不用过于担心。
我觉得无糖茶领域的竞争增多,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在做,就难以形成繁荣的市场。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企业一起来做无糖茶。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竞争一定是有益的,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一起努力才能把市场做大做好,不用过于担忧竞争。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当然,在竞争过程中,如果竞争品牌过多,有些品牌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几乎是市场的规律。
与此同时,企业要不断向上发展,就必须跟比自己更强的对手竞争。一个企业的发展态势有向下竞争和向上竞争两种,我们应该选择向上竞争。
说实话,20年前,我就不再关注国内同行业的企业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竞争意识,实际上我是一个竞争意识非常强的人。我只要看一家企业的产品,就能知道它和我们之间存在几代的差距,也能了解它的技术水平如何。所以在竞争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看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得好、生存得长久。
另外,像茶这种食品,有时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我们依靠先进的装备来保障自己在供应环节不出差错。而且茶是一种非常难以做好的产品。就拿我们的茶来说,打开就能闻到天然的茶叶香味,而不是添加的香精味,这需要具备强大的工业化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不断摸索,并非一蹴而就。原料也至关重要,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原料基本决定了产品好坏的百分之七八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是不可替代的,几乎是食品工业的命门。
云南茶天然禀赋完全不一样,它是自己长出来的
我第一次到云南时,就被那里的茶产业深深震撼了,因为我感觉真正的世界茶的发源地就在云南。云南茶的天然禀赋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其他地方的茶很多是经过人工干预种植的,而云南的茶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从去年5月到今年,我一共去了四趟云南。一般的水源地,我去一趟,看完水源出口后就不会再去了,工厂建成什么样我也不会再关注。但景东县这个地方我为什么去了四趟呢?
摄影:胡楠楠
我觉得茶产业对于我们的农业、农村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产业。但在云南,茶产业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价格特别昂贵的茶,比如普洱茶,有时一棵树就能卖到几百万;另一方面是农民的茶,农民的春茶才卖几块钱,夏秋茶一公斤鲜叶的收购价仅为2.8元。我们提高了收购价,这样一个茶厂就可以让农民多赚400多万元。
所以这里特别需要外来的信息,最急需的就是市场需求信息。因此,他们这里非常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工业企业。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云南的茶大多是小众茶、作坊茶,每家每户的茶都没有实现标准化。所以云南的普洱茶到了欧洲以后,人家最大的困惑就是,这个茶你们自己说得很好,但我们每次检测出来的标准都不一样,每年的标准也不一样。
为什么像普洱茶这么好的茶,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呢?我认为商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反思的。所以我们到云南来重新做茶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上,如果浙江没有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就不会有龙井这样的名茶,但云南就是缺少这样一位能够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人物。我们到云南来,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实现标准化。我们希望通过茶产业的标准化,为农民带来一些新的知识体系。因为农民并不缺乏学习的意愿,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学什么,所以他们非常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
我所有做成的事情,都是长期的、利他的
在企业经营方面,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方向一定不能选错,因为一旦方向错误,企业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却可能毫无成效,甚至离成功越来越远。所以一定要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包括知识的积累、实现系统目标的能力以及商业化的能力,这些方面都需要具备。
第二,我们要去做与广大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相关的事情,这个方向绝对是正确的,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下都是如此。这是我基于商业安全性考虑的经营哲学。所以我一方面思想非常开放,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在行为上我又非常保守,会谨慎地推进每一项决策。
我回顾自己所有做成的事情,发现都是基于长期的规划和利他的出发点,而不是只考虑自身利益。那些把自利放在首位的企业,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只有把利他的事情做好,企业自身才能获得成功,事情也才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出海计划非常明确,到发达国家去做茶
我们到云南来,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就不会到云南来布局。我们的出海计划非常明确,就是要到发达国家去做茶,而不是先去东南亚。我认为应该先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再拓展到东南亚市场。
而且我认为,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中国原本是绿茶的大国,但在绿茶文化的输出方面却有所欠缺。现在你到欧洲、美国去问,很多人会认为绿茶是日本的。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茶在中国市场的重新振兴,还是在世界市场的重新崛起,我们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潜力和机遇。
本文围绕钟睒睒近期的活动,展现了他在企业经营和茶产业布局上的诸多理念和举措。他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责任,通过捐建茶厂助力农民增收,稳固供应链。同时,他强调企业要敢于与强者竞争,注重原料品质和标准化建设,还明确了出海至发达国家的茶产业发展战略,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商业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