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长剧集创新展开讨论,先指出当下电视剧面临挑战但部分剧集受欢迎且呈现经典叙事回归现象,接着分析市场对创新的追求,然后从打磨戏剧基础、不争“先河”之功、不急功近利、抵制粗制滥造四个方面阐述长剧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强调创新要以给予观众新鲜体验为目的,评判标准应多元,创作者要慢下来利用经典叙事进行创新。
在电视剧的世界里,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创作者——许心强。
图中展示的是剧集《六姊妹》的精彩剧照,这无疑勾起了人们对剧集的好奇与期待。
如今,娱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日益丰富,曾经受众广泛的电视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弃剧率”一度攀升,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不禁会问:你现在还爱看电视剧吗?然而,2025开年以来,剧集在电视端却呈现出别样的景象,备受观众欢迎。以“家”为核心的年代剧《六姊妹》,还有聚焦基层民警生活的《驻站》,这两部剧表现十分出色,双双创下了收视纪录。当我们把这两部热门剧集放在一起研究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电视剧经典叙事技艺的回归。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目前,左右市场的关键因素是热度而非单纯的收视率,引领潮流的依然是创新而非传统的叙事方式。特别是在微短剧和短视频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多面夹击下,业界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选题创新、题材创新、故事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创新已然成为业界的热门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呢?长剧集创新又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呢?这是值得每一位创作者反复思考、深入探究的问题,只有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精准发力。首先,创新要注重打磨戏剧基础。回顾2024年的优秀剧集作品,我们能看到许多典范。《问苍茫》充分运用史料,让历史人物形象跃然荧屏,生动鲜活;《我的阿勒泰》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用散文化的语言引领观众走进诗与远方;《繁花》以顶级的视听表达,成为剧集长篇叙事的经典“范本”;《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打破了“续集魔咒”,为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盛唐风貌;《山花烂漫时》摆脱了苦难叙事和他者视角的束缚,实现了女性叙事的升级。当我们为这些作品的创新之处喝彩时,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它们都在创作过程中把戏剧基础打得非常牢固。其次,创新不必一味追求“先河”之功。并不是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被称为勇士,那些敢于在螃蟹的烹饪方法上钻研、下足功夫的人同样值得称赞。就像“黑马剧”《边水往事》,类似的观念构建早在网络剧发展初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极致现实主义手法”贯穿全剧,形成独特的视听震撼时,这一题材才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第三,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客观来讲,近几年长剧集创作存在一种不良风气。一旦出现某个爆款剧集或者某种新颖的创意,创作者们就会一拥而上。一部《狂飙》爆火,一部《唐朝诡事录》受到欢迎,一种人设引发社会讨论,大量创作者就会集中涌入,迅速把这些成功元素变成固定套路。市场本应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多样风格作品的“大餐厅”,不能总是在不同的“菜品”中加入相同的“作料”。观众对于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叙事往往更加“长情”,而对于所谓的流行风潮,很容易就产生审美疲劳。长剧集本身就是一种常拍常新的文艺形式,我们可以从剧史留名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经验,也可以向一些深入人心的外剧学习,唯独不应该急功近利地复制粘贴当下最流行的爆款公式,这种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过时”的表现。最后,创新要坚决抵制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跟着热搜跑”,创作者们把热搜议题错误地当成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合集,不去深入生活体验,却热衷于在网络世界里寻找素材,不独立思考生活的真谛,也很少有个性化的表达。个别家庭剧过度凸显矛盾,却避开了亲情这个核心;个别都市剧喜欢塑造完美形象,结果不可避免地走向悬浮。这些都不能算作理念的创新,而是创作的偷懒行为,它会让剧集创作和媒体议题走向同质化。归根结底,长剧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看体验,这也是长剧集应对微短剧和短视频挑战的重要手段。其评判标准应该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社会反响和市场认可等多个维度。当下,观众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原本预期的爆款剧集不再像以往那样成功,这让生产播出平台产生了一定的创新焦虑。然而,越是在这种时候,创作者们越要放慢脚步。好好利用剧集经典叙事这个“传家宝”,在细节上进行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创新,这样的作品一样能够被观众发现并得到认可。
本文围绕长剧集创新展开探讨,分析了当下电视剧市场的现状,指出部分剧集呈现经典叙事回归但市场仍追求创新。从打磨基础、不争“先河”、不急于求成、抵制粗制滥造四个方面阐述创新原则,强调创新目的是给观众新体验,评判应多维度,创作者要在经典基础上创新,应对市场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