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光杯》相关座谈会上,多位知名作家分享与《夜光杯》的故事,表达对其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祝福,展现了《夜光杯》在文学领域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在这场充满文学气息的座谈会现场,有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93岁高龄的文艺评论家、诗人兼作家谢冕。谢老亲切地称自己是《夜光杯》的老朋友。他笑着回忆道:“我给《夜光杯》写稿都几十年啦。最开始啊,是编辑来约我写,我就欣然动笔。后来啊,就算编辑不约我,我自己也会主动写。”这段与《夜光杯》的写作缘分,成了谢老心中一段无比美好的记忆。他满怀期许地说:“新民晚报就是那最亲民的晚报,而《夜光杯》也一定会越办越好。”
76岁的作家叶稚珊及其先生徐城北,都是《夜光杯》多年的忠实老作者。叶稚珊虽然生长在北京,但对上海却有着一份独特的亲厚之情。她感慨地说:“去上海,怎么也去不够。”早在1987年,她第一次来上海采访时,就与新民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前《繁花》风靡全国,叶老看得格外仔细,她笑着说:“我上海话都能听懂,但讲却讲不来。《繁花》勾起了我满满的上海回忆,我一直都记得以前每次去上海都要买羊绒衫。”在叶稚珊心中,《夜光杯》就如同上海一般,时常让她牵念。“这里既有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生活琐事,也有份量极重、极具深度的优秀作品。”
在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吉狄马加也一同出席。多年来,《夜光杯》就像一位温暖的陪伴者,与人共情,融合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记录。
荣耀每一路人的远方
对于作家陈佳勇来说,文学曾经是他心中遥不可及的远方。当年的他,是一个读着晚报慢慢长大的小孩,从初一就开始梦想着自己的“豆腐干”文章能在晚报上发表。后来,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前往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之后虽在不同领域有所涉猎,但始终与文字和文化紧密相连。最终,他如愿成为了晚报的作者。陈佳勇说:“一开始是‘桃李芬芳’,现在是《夜光杯》,我觉得《夜光杯》就是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群的美好家园。”不经意间,《夜光杯》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埋入了孩童的心里,然后生根、发芽、成长,塑造着一个个热爱文学的灵魂。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认为,《夜光杯》盛满的不仅是生活的光与热,更是能够引领人、感化人的理想之光。
容下每一个人的史诗
在座谈会上,很多人都回忆起自己与《夜光杯》的第一次相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陈仓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上海世博会之前,他投稿参加相关主题的征文,一举拿下头奖。从那之后,《夜光杯》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他也开启了自己闪闪发光的写作之路。陈仓说:“晚报,尤其是晚报上的《夜光杯》,早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日常标配。”每日里,一杯清茶、一副眼镜、一张报纸,一家人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陈仓一家的这份寻常生活,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夜光杯》里的文字,可不只是简单的字符,它包含着尘世千面、众生百态,分明就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
座谈会上,代表普通写作者发言的张艳说:“感谢《夜光杯》不薄新人,让一个普通写作者的内心独白有了诉诸的窗口。”《夜光杯》包罗万象、雅俗共赏,以文学为锚,表达着个人的奋斗与幸福。一个又一个人在《夜光杯》上叠加光与热,一同绘成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谱。
本文通过多位作家在座谈会上分享与《夜光杯》的故事,展现了《夜光杯》在几十年间陪伴众多作家成长,承载了不同人群的文学梦想与生活记忆,是一个融合生活百态、雅俗共赏的文学园地,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