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的奇妙之旅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这本书展开,介绍了书籍探讨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相关内容,包括道德心理对人类崛起的作用,还通过内文选读深入分析了“电车难题”等案例,揭示了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关于道德直觉的重要结论。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智人从众多猿类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一步步成为如今主宰地球的人类呢?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段生动且充满趣味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探索之旅。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道德心理在人类进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正是它助力智人实现崛起,成功超越其他物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人类模样。同时,作者还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并针对如何推动道德进步、避免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

作者巧妙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时光之门。书中还引入了“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如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引领读者逐步走入这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此外,作者并未仅仅局限于历史的探讨,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当下的现实议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道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历经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以及我们又该如何朝着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行。

揭秘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的奇妙之旅

这本书由[加]维克多·库马尔、里奇蒙·坎贝尔 著,殷融 翻译,于2025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道德直觉与电车难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科学道德心理学中那些著名的研究项目。在这类研究里,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会向被试展示各种两难困境或其他道德小故事,以此来观察他们判断是非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这些困境故事的素材大多源自道德哲学,其中,最为声名远扬的两难问题当属“电车难题”。

想象这样一个紧张的场景:一辆电车在轨道上风驰电掣般飞驰,前方轨道上正有五个无辜的人即将被碾压。而你作为目击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艰难的决定。在你身旁有一个开关,只要你打开它,电车就会驶入侧轨。然而,侧轨上也站着一个无辜的旁观者。如果你按下开关,那么其他五个人将得以获救,但这个无辜的旁观者会失去生命。此时,你该如何抉择呢?是果断按下开关,还是选择什么都不做?成千上万的被试都曾面临过这一棘手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按下开关,毕竟从常理来看,死五个人比死一个人后果更为严重。

但现在,让我们再考虑一下“推人”的情况。同样是一辆电车在轨道上飞速行驶,即将碾压五个无辜的人。你作为目击者,站在铁轨上方的人行天桥上,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旁观者。你突然意识到,如果把这个大块头从人行天桥推下去,电车就会撞到他后停下来,这样其他五个人就能得救,但这个被推下去的人肯定会死亡。那么,你又该怎么办呢?是狠心推那个旁观者,还是选择什么都不做?同样有千千万万的被试面对过这个问题,然而,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该推旁观者。这就令人不禁产生疑问:我们之前不是觉得死五个人比死一个人更糟糕吗?既然按动开关救五个人的做法被认可,为什么推人这种方式就被认为是错误的呢?

哲学家们发明电车难题和其他类似思想实验,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个重要目的。他们觉得,我们对这些情况的直觉反应,能够帮助我们通过寻找反例来检验所谓的普遍道德原则。例如,在“推人”情境中,如果人们认为为了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无辜者是不对的,那么这似乎就对功利主义的根基——人们应该创造最大的整体利益,产生了动摇。

然而,心理学家的目标却有所不同。他们通过对人们在不同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有着非常细微但却至关重要的差别)中的判断反应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深入理解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心理学家兼哲学家约书亚·格林认为,电车难题能够深刻地揭示这一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在“换轨”情境下,按下开关以一人换五人的做法是正确的,而在“推人”情境中,以一人换五人就被认为是错误的呢?格林经过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人们对电车事件的判断。其一,人们在情感上会本能地厌恶“近距离、个人化”的伤害。虽然这两种情境都涉及牺牲一个人,但在“推人”情境中,你必须亲手用自己的双手将某人推向死亡,这种近距离的直接伤害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抵触。其二,人们已经内化了一种规范,即我们认为蓄意伤害比可预见的伤害更为恶劣。在“推人”情境中,你是为了救五个人而“有意”地杀死了旁观者;但在“换轨”情境中,你只是按下开关转换轨道,旁观者的死亡只是为了救五个人而带来的副产品,尽管你已经预见到这会造成一个人的死亡。所以,人们在电车难题中面对不同情境时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正是因为情感反应(对近距离亲身伤害的情感反应)和规范(关于蓄意伤害与可预见伤害的规范)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过多地深入探讨那些数量庞大且富有吸引力的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文献。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两个普遍结论,格林等人对电车难题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两个结论,并且它们还经过了其他数以千计的研究的反复验证。

首先,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参与者很容易做出规范性判断,比如判断某件事是对还是错、是或非、允许或禁止。这些判断往往快速、自动且无意识,也就是说,它们来自“直觉”,所调用的心理系统与谨慎思考所调用的心理系统是不同的。大多数人在“换轨”或“推人”情境下会立即做出反应,他们似乎本能地知道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就道德选择展开一番深思熟虑。事实上,有时你的直觉判断会与你公开支持的道德原则相冲突。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研究人员基于道德直觉现象推定道德判断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快速、自动和无意识的判断机制,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判断机制,很可能源自童年时期获得的能力。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论述的,道德直觉的基础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我们天生具备规范学习心理,这使我们能够习得所处环境中的任何规范,包括人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伤害、亲属关系、互惠、自主和公平等规范。所以,虽然个体天生就具备规范学习能力,但他们所表现出的道德直觉模式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证明道德直觉的存在并澄清其性质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文献中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道德直觉并非只受一种心理系统的指导,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会同时调控道德判断过程。这一点在电车难题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格林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情感与规范相互冲突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将情感和规范相分离。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情感和规范其实是同步的。比如,当我们看到有人殴打他人时,我们的反应既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也是出于对“禁止伤害”规范的认识。

总之,这两个结论——道德“直觉”心理的存在及其建立在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之上,为我们理解道德直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直觉就是基本感受,道德思维的作用在于控制甚至是压制道德激情。然而,这种将直觉和思维相对立的二分法观念是错误的。道德直觉并不全是“感觉”,它也是“思考”,因为它受道德规范引导。

道德心理学中还存在另一个错误观点,即认为直觉——无论是情感直觉还是认知直觉,都不可改变。例如,格林认为道德直觉是为更新世的“进化适应环境”而设计的,并且在当代工业和后工业环境中,道德直觉会使我们误入歧途。然而,情感和规范都嵌入在复杂而灵活的学习系统中。它们可能受到源于更新世的先天心理因素的影响,但也深受经验和教育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看到的,道德情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们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比如,什么样的事情能引起我们的同情或尊重,这些都是由我们的经验,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表达所塑造的。而大量的证据也表明,规范同样是可塑的,人们会根据所处环境中的规范信息来采用新规范,放弃旧规范。当然,至于学习对情感和规范产生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则取决于周围社会环境的特点。

然而,道德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清楚规则或调节情感反应这么简单。人类的道德学习能力之所以特别强大,是因为情感和规范相互支撑。它们就像两把明亮的火炬,共同照亮我们所处的社会世界。道德教育包括在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中调整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

本文围绕《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展开,介绍了书籍对人类道德心理进化的探讨,通过“电车难题”等案例深入分析了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机制,得出道德直觉存在且受情感和规范共同调控的结论,还纠正了道德心理学中关于直觉不可改变等错误观点,强调了道德学习中情感和规范相互支撑以及道德教育调整核心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963.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