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县实施“安居优教”工程,帮助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故事。以五年级小学生王晨宇为例,展现了该工程如何打消家长顾虑,为农村家庭提供学位、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农村人口进城集聚,并计划全面开放此项工程。
杭州,3月31日的清晨,阳光还带着丝丝凉意。早上7时左右,五年级小学生王晨宇(化名)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他精神饱满,背着书包,迈着轻快的步伐登上了前往杭州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七小学的校车。王晨宇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开心地说:“现在我能自己上学了。上学期我还在乡里读书,每天都是外公外婆接送。”
淳安,作为一个地处浙江西部的山区县,它不仅是该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同时也是浙江25个山区海岛县之一。在过去,由于乡村与县城之间距离遥远,即便家长们都知道城里的教育水平更高,但对于送孩子进城上学这件事,他们一直有着诸多顾虑,概括起来就是“不敢想、没条件、来不了、融不进”。
图片为来自安阳乡的学生参观将转入的学校(资料图),由淳安县教育局供图。
“去年6月,我们对县城学校的学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开放一批优质空余学位后,具备了增加农村学生入学名额的基础条件。”淳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炳君介绍道。两个月后,当地以安阳乡为试点,正式实施“安居优教”工程。这项工程意义非凡,它向有意向进城就学的家庭提供了学位、住房、就业、出行、就餐等集成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农村学生进城就学圆了梦,同时也牵引带动了农村人口进城集聚。
王晨宇就是受益于“安居优教”工程来到县城上学的孩子之一。他的母亲常年在外工作,他的饮食起居一直由外公徐功民和外婆照料。来料加工是两位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刚听说能送孩子来城里上学时,我们心里也犯嘀咕,生活成本会不会更高?孩子能不能适应新学校的环境?”徐功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不过,当地各部门的支持很快就打消了他的顾虑。淳安住建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收购、改造等方式优化提升闲置房源,推出了909套庄天岭家园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门提供给进城求学的家庭,并发放租房补贴。
徐功民仔细算了一笔账,政府每平方米补贴12元,他租的两居室租金每月可节省650元钱,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这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无疑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当地人社部门也没闲着。他们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尽可能为陪读家长提供就业帮助。
在庄天岭家园,像徐功民这样陪孙辈求学的老人十分常见。考虑到要兼顾老人们提高收入、照顾孩子日常起居、增进社交渠道等多重需求,徐功民和老伴也有了新的打算。他们计划着当一当“共富带头人”,准备开办来料加工集中点,每月预计可带动周边居民每人增收1000元以上。
千岛湖镇第七小学校长余勇建对王晨宇一家的情况十分熟悉。“在学生转校之前,我们特意组织了老师到安阳乡中心小学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建好‘一生一档’,还组织点对点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进城就学需求。”
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过渡,当地还充分发挥教师、“爱心妈妈”队伍的力量,招募爱心人士与安阳乡进城就学的留守、单亲、困境学生结对。通过组织各类爱心活动、走访慰问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截至目前,淳安以试点带动,已经有318名学生、447名陪读家长,共计765人集聚到了县城。据悉,淳安接下来将继续推进改革“扩面”,把“安居优教”工程面向当地农村全面开放。
本文介绍了淳安县实施的“安居优教”工程,通过提供学位、住房、就业等多方面支持,打消了农村家长送孩子进城上学的顾虑,帮助农村学生顺利融入县城教育。该工程不仅解决了农村家庭的教育难题,还带动了农村人口进城集聚,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将全面推广。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