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3月29日粤东城际铁路汕头段中山路隧道的重大工程进展,即第二台盾构机顺利始发,深入介绍了盾构区间的复杂情况以及施工单位采取的应对措施,还提及第一台盾构机掘进经验对第二台的借鉴作用。
在3月29日这一重要日子,粤东城际铁路建设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汕头段中山路隧道的第二台盾构机成功始发,它宛如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从时代广场站朝着汕头一中站方向奋力掘进。这一关键动作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山路隧道正式全面迈入盾构施工阶段。
广东华隧建设集团粤东城际铁路7标一工区项目经理翁培标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粤东城际铁路4号盾构机的盾构区间沿着中山路设置,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在汕头市中心穿行。然而,这条“巨龙”面临着诸多挑战,周边建构物密密麻麻,隧道距离房屋最近的地方仅仅只有8.5米。而且,隧道地层主要是淤泥质土、淤泥质黏土、中砂等,属于典型的软弱地层。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盾构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他们提前对地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分析,结合盾构过建(构)筑物区域隧道埋深、地质等实际情况,精心设定好盾构掘进参数。同时,对地面下可能存在的空洞进行了全面的地质扫描,并提前做好回填处理。翁培标坚定地表示,在盾构掘进过程中,施工团队将严格做好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及筒体厚浆注入工作,其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盾构机通过后土体出现后期沉降的情况。按照计划,今年施工团队要完成时代广场站往汕头一中站2公里的掘进任务。
翁培标还提到,中山路隧道的两台盾构机在埋深、地层方面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目前,第一台盾构机已经掘进了300多米。施工团队对第一台盾构机的掘进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参数对比,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为第二台盾构机的掘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快速施工以及保证地面沉降控制方面,第一台盾构机的成功经验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月29日粤东城际铁路汕头段中山路隧道第二台盾构机始发,标志该隧道全面进入盾构施工阶段。介绍了盾构区间周边环境复杂、地层软弱的情况,以及施工单位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今年的掘进计划。同时指出第一台盾构机的掘进经验可为第二台提供借鉴。整体展示了粤东城际铁路建设的新进展和施工团队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所做的努力。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