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陕甘宁革命老区,深入阐述了该地区在民生改善、产业振兴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承诺兑现情况,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及生态环境从恶劣到优良的转变过程。
一诺千金: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陕甘宁革命老区,在党的光辉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且特殊的位置。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不仅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更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迈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在这里,伟大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得以孕育和传承,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
共产党人始终怀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对老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那就是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如今,这份承诺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陕北榆林市清涧县,县城的“口袋公园”里,喜庆欢快的陕北民歌悠扬传唱:“滚滚的米酒炕头摆,酒曲曲豪迈地上来;新农村修得连成排,信天游唱红新时代……”这些歌词生动地映照出当地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清涧县住建局副局长贺峰介绍说:“这几年,很多原来的荒地和闲置地块得到了重新规划和改造,变成了城市公园,为群众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到交通出行的日益便利,从看病就医的保障提升到养老照护的贴心服务,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陕甘宁革命老区群众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延安市为例,这里有一份特殊的民生实事清单。比如,免费为全市一线环卫工人提供早餐,让这些城市的美容师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将全市18周岁及以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切实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向13个县(市、区)学校定向培养300名地方公费师范生,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对老区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
勠力同心:以产业振兴点燃老区发展引擎
曾经,陕甘宁革命老区地处西北一隅,既不沿海也不靠边,再加上气候干旱少雨,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这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当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土地,从田间地头到算力机房,许多“意想不到”的景象让人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延安市洛川县,顶端果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数条智能选果线正忙碌地运转着,为一颗颗苹果进行“体检”。达标的苹果会按照着色度、糖度等不同指标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打包发货。洛川县作为全国知名的苹果大县,经过多年的精心发展,目前九成果农户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自豪地说:“洛川苹果因为品质过硬,已多次飞上太空,供航天员食用。”
产业振兴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条上每一环的精密咬合。洛川果农杜二牛深有感触地说:“有专家上门普及新品种、下地指导种植技术,企业在家门口就把苹果包圆了,从种到卖,整个产业链条既精细又齐备,这产业咋能不好?”去年,杜二牛家的苹果纯利润达到了50万元。
产业振兴还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筐筐产自六盘山区的冷凉蔬菜搭乘“飞的”运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近年来,原州区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不断探索打造中国“冷凉蔬菜之乡”。目前,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带动全区2.4万人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荣表示:“从一粒种、一棵苗,到水肥、管护、采收、分拣、包装,整个链条都有标准化的安全把控。销路越来越广,靠的是标准化、品牌化。”
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介绍“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2025年1月6日摄)。当苹果红遍山塬、蔬菜香飘四海、算力链接九州,陕甘宁革命老区正以昂扬的姿态诠释发展初心,培育发展新机。
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水土保持示范园(2024年6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如今呈现出“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的美丽景象。好景色带来了好光景,村民高锦武兴奋地说:“游客看山看水、采摘瓜果,我们提供特色的农家饭,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
从陕北的沟壑纵横到塞上的荒漠戈壁,这片曾饱受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困扰的土地已换上“绿装”。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甘肃环县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宁夏蓝”“黄河清”成为宁夏人晒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的热图。
绿色发展脉搏律动,绿色产业蓬勃向上。在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不见风吹沙走的景象,只见一排排整齐铺展的草方格,曾经高低起伏的沙丘被绊住了“脚步”。多年来,盐池坚持生态立县,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18.51%和58.56%,县城周围也筑起长10公里、面积近10万亩的防护林圈。
从“黄沙窝”到“绿家园”,在实现历史性逆转的同时,盐池县开始向沙要效益。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柠条,既是优质的防风固沙灌木树种,也可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材料。为此,盐池先后培育柠条加工龙头企业7家,鼓励饲草加工企业(合作社)流转柠条灌木林,年均平茬柠条30万亩以上,年产饲料4.5万吨,产值达到3600万元以上,形成了国土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格局。
苍翠回响处,万物共生长。在庆阳市宁县,随着“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实施,天然林与人工林相连成片,老百姓在子午岭林区外也能借林生“金”。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赵亚平介绍说:“算上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当地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5亿元,真可谓‘绿了青山、红了日子’。”
红底色、绿生态、新动能,陕甘宁革命老区正以铿锵的脚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全面展示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民生、产业和生态等方面的巨大进步。政府积极兑现承诺,改善民生;老区人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增长;同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为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陕甘宁革命老区正凭借红底色、绿生态和新动能,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