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山西晋中介休市张兰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介绍了下李侯村 00 后“新农人”王佳琪通过创新红薯种植与销售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以及史村穆清正依托“庭院车间”发展中药材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张兰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成果。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广袤的田野充满了无限希望。产业发展犹如一幅绚烂多姿的画卷,在大地上缓缓铺展。在山西晋中介休市张兰镇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土地上,各个村庄都在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奏响了一曲曲产业兴旺的动人乐章。
激活人才引擎,小红薯带来新曙光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人才起着根本性的关键作用。
下李侯村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种植红薯一直是村里世代相传的“老本行”。然而,长期以来,红薯种植处于零散状态,品种和种植技术也一直没有得到更新。
2021 年,村里的年轻人王佳琪毅然回到家乡创业,成为了一名 00 后“新农人”。他流转了 15 亩土地,用于种植红薯新品种,并且引进了膜下滴灌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红薯实现了连片式种植和精细化管理。为了进一步拓宽红薯的销售渠道,王佳琪积极探索品牌经营的道路,他注册了“薯百年”商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将红薯成功销往全国各地。
“去年,我们又引进了冰糖心哈密、榴莲蜜薯等多个红薯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红薯亩产大约在 3500 斤左右,每斤的价格在 2.5 元至 5 元之间。新品种红薯口感软糯香甜,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提及去年的收成和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王佳琪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动红薯种植向规模化发展,实现育苗的‘工业化’,并且进一步强化经营的品牌化,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红薯种植中来,让下李侯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新农人”王佳琪的出现,激活了乡村产业这“一池春水”,小小的红薯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张兰镇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抓手,凝聚起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发展庭院经济,中药材开出致富方
史村村民穆清正家的院子里,总是弥漫着阵阵浓郁的药香。走进小院,十几名村民正拿着剪刀,手指灵活地翻飞着,将柴胡修剪成型。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庭院,却藏着一本大大的经济账本。史村原本是一个以玉米高粱种植为主的传统村落,如今正依托“庭院车间”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2020 年,穆清正敏锐地捕捉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机遇,成立了介休震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探索“企业供苗 + 农户种植 + 庭院代工”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种植柴胡、板蓝根等道地药材。在药材采收后,将粗加工环节下沉到农户的庭院中。“在小院里就可以完成药材的分拣、晾晒、切片等工序,然后直接对接药企上门收购。”穆清正介绍道。
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让留守群体受益颇丰。在采收期,每天能够带动 30 余人次就业。一位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开心地说:“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和邻居们串门唠嗑。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活干。平时把家里的农活做好,到了收中药材的季节就来合作社干活,平均每天能收入 100 元左右。这样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挣到钱,真是太好了。”
这些从方寸院落中产出的中药材,带着乡亲们辛勤的汗水与美好的期盼,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天地。
产业花开幸福来,乡村振兴正当时。当组织引领、人才支撑与产业创新相互配合、同频共振时,乡土便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张兰镇正沿着“一村一品”的发展蓝图,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让民富村强的美好愿景在这片阡陌田野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山西晋中介休市张兰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两个典型案例。下李侯村的 00 后“新农人”王佳琪通过创新红薯种植和销售模式,带动红薯产业发展;史村的穆清正依托“庭院车间”发展中药材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张兰镇以人才振兴为抓手,通过“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展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