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介绍了新学期学校在近视防控工作方面的变化,包括硬件设施的升级以及防控方式的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近视防控意识和效果。
今年三月,迎来了教育部开展的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自2020年起,教育部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每年都会开展两次宣传教育月活动。
新学期已然开启,学校的近视防控工作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呢?学生们的近视防控意识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硬件升级+课间创新,让学生护眼成习惯
在新学期,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迎来了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带着专业的测光仪,对教室灯光进行了全面检测。经过多点位的细致检测,结果显示教室内的光照强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光线柔和又舒适,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用眼环境。
我们都知道,坐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用眼习惯。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多地学校都对课桌椅进行了更新。就拿深圳的一所中学来说,学校专门制定了学生身高和座椅高度的匹配表,并且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坐姿。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医生霍环环表示:“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相较于原来单纯依靠问卷的形式,现在的方式更加客观、更直观。”
如今,大数据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根据学生佩戴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评估和个性化的建议,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目前,山东省已有200多所学校与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展开联合,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助力近视的科学预防。而在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十二小学,传统的E字视力表也被科技赋予了新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们的视力,武汉市光谷第十二小学还采取了一项贴心的举措。他们在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内植入了智能提示系统,每12分钟就会自动弹出护眼提醒,督促教师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该校教师蔡丛霞介绍说:“每个班级会设置两名视力管理员,提醒孩子们只要下课了就要去远眺。”同时,学生的用眼习惯、视力情况会定期发送给家长,教师们也会为每位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护眼建议。
本文围绕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介绍了新学期学校在近视防控方面的多种举措。包括教室灯光检测、课桌椅更新、大数据平台助力、传统视力表升级、智能提醒系统设置以及设立视力管理员等,通过硬件升级和创新方法,全方位守护学生视力,提升防控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