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明代“明四家”之首沈周展开,介绍了金哲为著《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呈现的沈周“不内卷”的潇洒人生。从沈周的成长背景、拒绝出仕的原因,到他日常生活中的豁达性情,以及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等方面,展现了沈周独特的人生境界和艺术成就,对当代人具有启示意义。
在中国书画的璀璨星河中,熟知中国书画史的人必然知晓“明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这四位杰出的艺术家在明代书画领域各领风骚,宛如四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对后世的书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作为“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宗师,沈周一生未踏入仕途,他的足迹也未曾超出如今的“江浙沪”地区。他毅然拒绝了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的奔波生活,沉醉于乡野村居的宁静与快乐之中。他将自己长达83年的人生岁月,精心酿成了一壶醉人的美酒,让后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别样的芬芳。
金哲为所著的《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以下简称《不必向长安》),生动地呈现了沈周那“不内卷”的潇洒人生。在当下被“内卷”氛围所笼罩的时代,沈周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无疑能给当代人带来深刻的启示。
这幅明·佚名所绘的《沈周半身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沈周的故事。
沈周居住在苏州乡野的相城西庄,沈家三代都以务农为生。沈周幼时曾在平坡上放牧,长大后也一直过着在田间劳作的农夫生活。他将这种隐居的生活模式称作“耕隐”,并认为这是培养“隐者之德”的最佳途径。沈周自幼便聪慧过人,在他年少时,那些华丽的诗文就已在人间流传,人们都将其视为奇珍魁品。15岁那年,他代替父亲作为粮长前往南京听宣,当场作了百韵诗呈给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将他比作当今的王勃。28岁时,声名日益远扬的沈周得到了苏州知府汪浒的举荐。然而,他通过卜筮《周易》,得到《遁》卦九五“嘉遁贞吉”的卦象,于是毅然辞谢,没有接受举荐。对于沈周的这一选择,作者从心理层面给出了解释:“沈周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又长期徜徉于秀丽的吴地山水之间,他对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也对家庭生活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功名与远游,或许曾经是他内心仅有的一丝骚动和渴求,但他有千千万万个理由选择留在故乡。他深深地爱着那片自幼生长的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满足于牛背和土地所带来的踏踏实实的安全感。虽然他不曾真正离开过故乡,但他却像一个固定的坐标,一个无法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见证了身边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有人远游而去,有人归来,甚至有人再也没有回来。”
这幅明·沈周的《写景册·碧江行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现了沈周精湛的绘画技艺。
心与天游谁得知
《不必向长安》对沈周日常生活的描绘可谓全方位、细致入微,其中不仅有他对妻子的深厚感情,还有他和朋友纵情游览杭州的欢乐时光等。从这些日常生活点滴中,我们特别能看出沈周豁达的性情。比如,有一个名叫葛惟善的杭州人,对沈周十分仰慕,他托人以名贵的宋代潘古墨、铜雀砚寄给沈周,目的是请沈周作一首《虎跑泉诗》。然而,途中墨块丢失,砚台也被摔碎。沈周得知此事后,依然以诗篇相赠,并与葛惟善相约见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周与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书中记载:“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本是相城沈氏的旧藏。多年前,沈周请当地一位前辈名流为这幅画题跋,没想到那位前辈的儿子见宝起意,将画据为己有。为了保全那位前辈的晚节,沈周并未点出霸画者的名字,也没有说明此事的完整始末。或许他曾想尽办法想要拿回这幅画,但最终却不了了之。自从失去这幅画后,多年来沈周只能在梦中与它相见。天道轮回,到了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当年那个贪没神作的前辈之子已败尽家业,打算高价出售《富春山居图》。听闻消息的沈周有心购回,无奈囊中羞涩,无力为之。想到心爱之作不知将要落入何人之手,今生恐怕难以再见,沈周便按照记忆摹写出一卷仿作,以此来排解相思之苦。”
弘治元年(1488)立夏,《富春山居图》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苏州节度推官樊舜举。樊舜举一向喜爱黄公望的画作,又仰慕沈周的才学与为人,他重金购得《富春山居图》后,便将其送给沈周观赏,以慰藉他多年的相思之苦。时隔多年再次展观这幅神作,沈周不由得感慨万千。世间的宝物就如同云烟过眼,任谁都无法永远拥有。在人生的晚年,能看到昔日的珍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沈周已感到十分欣慰。而他因“相思之苦”而创作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也成为了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周这种人生的豁达,与艺术家“心与天游”的生命境界密切相关。在《卧游图册》中有一幅《秋日读庄》,画中的沈周在深秋时节独自坐在岩畔,耳边是落叶的沙沙声和西风的呼啸声,手中仅拿着一卷《庄子》。他正好翻阅到《秋水》一篇,无需读完,目光所及之处,心与神便已领会其中的深意。这种乐趣,只有天知、地知、他自己知,无需也难以向外人诉说。画中的沈周远离尘世的喧嚣,身处“大林丘山”之间,感受着“高木西风”的萧爽,内心的六凿畅通无阻,自然达到了“心有天游”的境界。他在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谢绝人事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奥义,这绝非那些奔走于功名、醉心于红尘之人所能领会的。
“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萧爽坐迟迟。闲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这样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
本文通过对“明四家”之首沈周人生经历的介绍,包括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的生活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豁达事例,以及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等,展现了沈周“不内卷”的潇洒人生和“心与天游”的生命境界。沈周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样的生活画卷,也为当代人在喧嚣的社会中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