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药械通”助力,心脏医疗先进药械加速落地中国

本文聚焦我国心脏医疗领域,介绍了心脏性猝死现状及相关除颤设备,着重讲述了“港澳药械通”政策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EV - ICD设备应用和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方面的进展,以及这些先进药械带来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心脏性猝死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每年约有50万 - 80万名心脏性猝死者,然而仅有不足1%的患者能在院外获救。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当室颤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进行除颤,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跌10%。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相关医疗设备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逐渐被大众所熟知,而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也成为许多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选择。

ICD被形象地形容为“随身救护车”。它是一种植入体内的设备,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能够在心脏骤停发生前及时捕捉到异常的电信号,然后迅速采取行动,拯救患者的生命。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植入ICD,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更为先进的EV - ICD(植入在血管外的ICD)。

“港澳药械通”助力,心脏医疗先进药械加速落地中国

如今,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实施,先进的EV - ICD设备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得到了应用。截至发稿时,该院已经完成了全国15例相关手术中的13例,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更早用上先进药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王景峰表示:“以前,我们要用上先进药械,普遍比美国慢5 - 8年。而这次我们用上EV - ICD,和美国只差不到1年。”这种时间差的追赶,不仅体现在药械使用的时间上,还体现在手术例数方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教授周淑娴介绍,她去年赴美国学习相关技术时,全球开展EV - ICD植入手术仅1000多例。她回忆说:“当年二尖瓣钳夹术进入中国时,全球已经做了20万例了,别人的新一代产品已经出现,而我们刚刚引进了第一代。”经过学习,周淑娴成为我国首位取得EV - ICD植入带教资格的医生。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有3批医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观摩和学习EV - ICD植入。

周淑娴认为:“EV - ICD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我们正在谋划制订适合国人的一套筛选标准体系。”她还指出,在EV - ICD和其他一些创新药械上,国内的经验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王景峰也表示,对于另一款港澳药械通品种——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他们也在准备中国版的专家微共识,希望推进其引用。

解决多年来的临床痛点

被王景峰形容为“等待了多年的产品”,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王景峰介绍,他从事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已有40年时间,最担心的就是感染问题。全球每年大约有150万患者接受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而其中有1% - 4%会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发生,患者一年内死亡率会提高3倍;要把感染的设备拔除,不仅花费高昂,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这款新药械包含抗生素利福平和米诺环素,能够对付70%以上的相关致病菌。它在植入后2小时就开始起效,抑菌效果持续7天,而且在9周内封套就会被完全吸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充分利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牵头推动了多项清单内的药械通过审批,并应用到临床。王景峰说:“由我们医院牵头取得审批后,其他医院只需要备案就能使用,极大推动了这些药械落地。”目前,该院已落地11项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港澳药械通目录内药械,并且2025年全院还计划再引进3项至5项。

本文介绍了我国心脏性猝死的严峻现状,引出了相关的除颤设备。重点讲述了“港澳药械通”政策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EV - ICD设备应用和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方面的进展。通过这些先进药械的应用,不仅缩短了与国际在药械使用上的时间差距,还解决了多年来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的临床痛点,推动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55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