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3月25日在深圳美术馆举行的“原道:徐累艺术展”,展示了徐累40多年艺术实践中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传统的承继、转化与再造,呈现其作品中跨文化、跨时空的艺术元素融合,还包含徐累关于中西方艺术传统对其创作影响以及“互”系列作品元素融合等问题的对话内容。

据了解,在3月25日这一天,备受瞩目的“原道:徐累艺术展”于深圳美术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犹如一座艺术的桥梁,将徐累四十余载的艺术探索历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生动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传统的传承、转化与创新。徐累用“质言古意,而文变今情”来诠释自己的艺术理念,他始终致力于探寻“传统的翻新”之路,试图在古老的艺术传统中挖掘新的生命力。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展览现场

步入展览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时间“重屏”世界。徐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工笔绘画创作,如同电影般在“重屏”的内、外部空间依次铺陈开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年轻时代忧郁的情感化作画中深沉的蓝色主调,一匹白马望向画外的眼神,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心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开始尝试运用中国画的独特技法来表现空间中时间的流动,这一创作方向体现了他对时间和空间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入思考。直到2020年前后,徐累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中国宋元时期画家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及之前画家的绘画元素在他的画面中实现了跨文化、跨时空的“兴会”,成为其绘画的又一重要主题。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笼中对》,63×51cm,1993,纸本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 《石上浪》 99×156cm 绢本 2019

徐累出生于1963年,江苏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孕育了他的艺术灵感。1980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系统地学习传统中国画。毕业后,他积极参与八五美术新潮运动,在时代的浪潮中探索艺术的新方向。之后,他重新回归传统,以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方式,在传统的根基上开拓创新。除了绘画,他还将装置、影像等媒介纳入创作范畴,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绘画理念。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套全新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徐累以册页的形式,分别绘制了佛兰德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约阿希姆·帕蒂尼尔、意大利帕多瓦派文艺复兴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佛罗伦萨画派贝诺佐·哥佐利、波斯画以及宋代乔仲常、元代黄公望的山形片段,最后将这些元素重新布局,编织成了《八段景》。这幅作品将时间和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禁联想到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探究。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艺术家以宋人小品的方式解读贝诺佐·哥佐利的石头。

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艺术对话并非偶然,早在“互”系列以及更早的作品中就已初现端倪。徐累曾巧妙地将宋代李成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两位大师的画意融为一体,还把文艺复兴时期哥佐利的山石元素巧妙地融入宋人许道宁的名作之中,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 《互山 - 1》61.5×210cm 纸本 2017

徐累对中西方艺术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达·芬奇的素描笔记中,如果剥离其画法中的立体调性,其线条的节奏和形体的严谨,与中国水墨的意韵高度契合。就像达·芬奇对波浪的描绘,几乎就是中国式的“水法”。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达芬奇与中国龙 - 3》 48x85cm 绢本 2024

徐累还提到:“达·芬奇《蒙娜丽莎》中风景的处理方式,与元代绘画的山水格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国弗里德里希远景中的朦胧山影,仿佛让人看到了南宋马远笔下的重峦叠嶂。尽管西方学界大多强调西方对东方的影响,但东方对西方的启迪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观点。”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月亮的距离》 56×113cm 纸本 2023

以下是澎湃新闻与徐累的一段精彩对话:

澎湃新闻:从早期带有现实主义风格的马,到近年来更为趋于三远法构图的作品,请谈谈中西方艺术传统对你创作的影响?

徐累: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会进行大量的艺术史比较研究。其实,艺术领域的“全球化”现象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虽然文献中可能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图像是不会说谎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来揭示一些结论。例如,我一直觉得达·芬奇可能接触过中国的绘画风格,他的一些作品与中国绘画有着相似之处,他的手稿中甚至有类似《清明上河图》中大桥构造的草图。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通过蒙元时代的文化交流传播过去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目前无法找到文献证据,但图像之间的关系让我相信,艺术史存在着一条隐秘的通道。我想用自己的绘画来验证这种可能性,为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想象视角。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茫》 58×46cm 纸本 1994年

徐累继续说道:在文艺复兴之后,东方和西方的绘画发展逐渐分道扬镳。但在此之前,无论是欧洲、中国、印度还是日本,视觉模型都在相同的维度中相互流动,彼此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在不断发展和升级。以“透视”为例,其实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欧洲人在“光学”的基础上,用几何模式推算出了“透视”公式。这充分说明人类文明是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探索,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断重演,到了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如今,现实中的“全球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我的画里,仍然怀揣着“文明新旧能相益,心里东西本自同”的美好愿景。

我热衷于进行文本的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有趣的证据链,最终编织成一个“世界”的网络。如果不亲自进行绘画创作,是无法体会到其中变数的微妙之处的。就像我创作《云世界》时,从前后的文化传承关系来看,唐宋时期的云的表现形式影响了莫卧儿的云,印度的云又演变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云。这个不确定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中不断漂移、变形和加工,从最初的图案式表现逐渐演变为幻想式,最后被西方的写实方式所吸收。这种通过比对得出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中各自独特的神性。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云世界》,153x530cm,2024 - 2025

徐累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时间体验,历史可以被视为“同时代性”。而他在追寻传统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其中的秘诀,许多传统的创作方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重新激活这些传统,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徐累,《世界的重屏》 220×300cm(画芯) 2021 - 2022 绢本

澎湃新闻:在“互”系列作品中,大量中西方经典绘画元素被挪用融合,你是如何避免这些元素流于表面的并置的?

徐累:这看似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我曾经和朋友探讨过所谓的“原创”问题。中国式的“原创”与现代主义的“原创性”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的“原创”强调“无中生有”,而中国的“原创”则是在指认中生发,在生发中升级。例如,宋代以后,文学领域一直存在“集联”“集句”的创作方法,梁启超的“兴会”游戏也是如此。我并不创造新的句子,而是通过储备、筛选和指认现成的句子,形成上下文的比对关系,从而碰撞出新的意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算法”,也就是说,传统的“文法”可以转化为绘画的“变法”。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展览现场

将“文法”转化为“图像”生成法,虽然道理相通,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古人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董其昌的“仿某某某”,“仿”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方式,这与杜尚的“现成品”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关键在于背后的思维逻辑,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技巧。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达芬奇与中国龙 - 2》 48x85cm 绢本 2024

我的新作充分体现了各种“互”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的艺术个体在作品中和谐共存。如果不加以提醒,观众很难想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实际上,这些元素在背后经过了精心的“调配”。在创作过程中,我必须充分考虑素材的原属性,这就要求我放下自我,让观众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不同艺术家的笔墨和造型特点。这些都是文化的“现成品”,但在相互串联、重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洽的系统,遵循着“文原于道,明其本然”的原则,统摄于本体论出发的多层思维之网中。而这些模型的“原型”,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老思想,如太极图、易中之变、中轴线、对仗等,它们都是具有原理性的。也许类似的做法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广阔的世界视野。正如现代诗人艾略特所说:“只要有一件新的好作品出现,历史上其他经典都会跟着动一动。”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的作品也希望能够为艺术史带来新的活力。

原道:徐累艺术展开启,探寻传统翻新之路 揭秘“原道:徐累艺术展”,感受艺术史的隐秘通道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0日,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前往深圳美术馆,亲身感受徐累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围绕“原道:徐累艺术展”展开,介绍了展览呈现的徐累艺术实践成果,其作品融合中西方艺术元素,展现出对传统的翻新与再造。通过徐累与澎湃新闻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中西方艺术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品中元素融合的方式,体现了艺术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承创新。本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领略独特艺术魅力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新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158.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