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歌剧院打造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展开,介绍了该剧今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情况,包括舞台呈现的宋代美学元素、剧情中对宋代文化符号的提炼转化、音乐特色以及演员们的表演挑战与感受等。
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一场充满古韵的排练正在进行。一把团扇缓缓展开,其中折射出宋朝的山水、街道与亭台楼阁,在满目青绿之中,一盏茶碗悄然出现。今晚,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唯一一台原创歌剧,由上海歌剧院精心打造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将在上海大剧院华丽首演。
记者昨日来到排练现场,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从舞美中的团扇、屏风,到歌剧演员们身上的簪花、幞头,整个剧场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宋代,俨然成为了宋代美学的大展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部歌剧巧妙地提炼了同名剧集《梦华录》中的核心文化符号,比如宋代美学中的点茶、花钿妆造、市井百工等元素,同时还参考了《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等古籍名画中的记载内容,并将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图谱,为服装、舞美设计提供了坚实的考据支撑。就拿茶文化来说,导演蒋维国向记者介绍,剧中三位女主角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以开茶馆为业,她们不仅喜爱饮茶,还擅长在制茶过程中点茶。“点茶,就是要把茶点出泡沫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特别像卡布奇诺。而在我们这部作品中,会以精彩的歌舞形式呈现点茶的全过程。”
走进歌剧《梦华录》的舞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纱帘构成的前景,它以圆形扇面的形式呈现,既巧妙地呼应了赵盼儿茶楼“半遮面”的美名,又完美地展现了宋代美学中简约雅致、韵味悠长的特点。舞台上还运用了运河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三位女主角乘船从钱塘一路前往东京的旅程,她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画卷之中,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名为《萤火虫》的唱段中,夜晚的水面上,男主角顾千帆和女主角赵盼儿在船中看到了萤火虫,通过独唱、重唱、合唱与灯光、背景的完美渲染,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让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吕亮曾是电视剧《梦华录》的音乐创作者之一,此次他担任歌剧《梦华录》的作曲,将琵琶、古筝、竹笛的典雅旋律和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力求在“国风”的大基调下,让歌剧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和更高的传唱性,为观众带来一场听觉的盛宴。
女高音徐晓英在剧中扮演赵盼儿,从上场以后她几乎没有下过舞台,这对她的体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心中的赵盼儿是一位宋朝的励志女性,她有着机智和不畏艰险的品格。我在上海歌剧院已经有20多年的从业生涯了,演过西方经典歌曲、红色主题歌剧,但像这样演古装歌剧只是第二次,所以我在举手投足的韵味上下了很多功夫。”徐晓英告诉记者,赵盼儿下半场有不少台词,需要像话剧演员一样把台词念得掷地有声。“因为我们的台词声音还需要穿过乐队,让每一个字都能被观众听清楚。”
宋引章的扮演者周琛告诉记者,要演好乐坊中的琵琶高手,有好几处唱段需要边唱边跳,这对歌剧演员来说“太有挑战性了”。同时,为了呈现宋代女子的礼仪,在如何向不同身份的对象作揖等动作细节上,剧组成员们也在礼仪老师的指导下仔细琢磨。“从去年底开始就有工作坊训练,我感觉自己在生活中也变成了一个宋代女子。不久前我们剧组在海安合成时,大家出去吃饭的时候要点菜,我很自然地就把兰花指给翘起来了。”而孙三娘的扮演者曹琳直言,她的性格和剧中人一样比较泼辣。“三姐妹的性格很不一样,赵盼儿拥有刚柔之美,宋引章具备娇柔之美,而我扮演的孙三娘呈现了仗义之美。生活中我也是个母亲,就像孙三娘一样,会对身边人特别好。”
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相关情况,阐述了其舞台设计、文化元素运用、音乐特色以及演员的表演挑战等方面内容,展现了该剧对宋代美学的精彩呈现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