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专家跨界,在沙漠播撒绿色希望

重庆交通大学的62岁教授易志坚,从力学专家跨界投身治沙事业,带领多学科团队在沙漠中进行“沙漠土壤化”改造,历经艰难取得成功,不仅让沙地长出作物,还带动当地农牧民看到希望,同时为生态学科培养人才的故事。

在科研领域,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学者——62岁的易志坚教授。过去一年,他有70天的时间都在飞机上奔波。从重庆交通大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将出差的目的地定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布和沙漠。

9年的时间里,他在这片漫漫沙地里种下了土豆、高粱、葵花等20多种作物。每到收获季节,他不仅仅是收获果实,更重要的是把作物完整繁茂的根系带回重庆交通大学的实验室。如今,他身兼力学治沙与生态碳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这一重任,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治沙事业的执着。

谁能想到,一位原本专注于力学研究的专家,会毅然带着多学科团队,在沙漠里开启播种绿洲的征程。易志坚做出改行的决定,着实下了很大的决心。

力学专家跨界,在沙漠播撒绿色希望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试科研基地,易志坚常常仔细察看向日葵的生长情况。他戴着厚厚的镜片,浑身散发着浓浓的学者气息。当他坐下来给记者讲解PPT时,第一页展示的是重庆市绿水青山的图片,那是他的家乡。他在这里成长、求学、工作,最初专注于纯力学理论研究,后来投身于公路桥梁领域。直到45岁那年,一个重大的发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研究聚合物混凝土路面时,他发现颗粒物质的力学状态由颗粒之间的约束关系决定。这一发现让他突发奇想:如果能够改变沙粒间的约束关系,就如同把爆米花结合成米花糖一样,或许可以让沙子实现“土壤化”,从而留住水分、种出作物,达到改造沙漠的目的。

面对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易志坚和他的团队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他们模拟沙漠条件,研制约束材料;运来沙子,在校园里划出两亩地,种植作物并反复试验。经过长达8年的不懈努力,材料终于定型。

接下来,寻找一个中试基地进行实地检验成为了当务之急。易志坚的研究生马银华通过同学牵线搭桥,提供了几个地方。易志坚表示:“我们最终选择了乌兰布和沙漠,要是能把最恶劣的环境改造成功,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然而,这个决定并非没有顾虑。从搞路桥到搞沙漠生态恢复,跨度实在太大;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果继续应用到老本行,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跑去沙漠里吃苦受罪,何时能成功?要是失败了,是否值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易志坚的心头。

但在2016年的春天,易志坚和团队成员还是自筹经费,走进了乌兰布和沙漠,在约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20亩基地里开始了尝试。他坚定地说:“要做就做前无古人的创新,我们想闯一闯无人区。”

但第一次播种却遭遇了挫折,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这让大家都傻了眼。这些从重庆远道而来的人,头一回见到沙丘连绵的大沙漠,他们住在镇上几十块钱一晚的旅馆里,睡在容纳七八人的上下铺屋子中。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他们用近乎原始的人工办法,将沙子和约束材料搅拌好,再用手推车运到基地铺满,然后忙着播种。每个人都被晒爆了皮,嘴角也裂出血,可就是想不明白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后来,多亏老乡的点拨,他们才明白原来是播种的季节不对。边疆春迟,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力学治沙仅仅懂力学是远远不够的,从实验到应用,还需要依靠当地的经验。

熬到5月中旬,他们再次播种玉米、高粱、大豆、葵花、小米、苜蓿、西瓜、番茄、辣椒、萝卜等作物。结果令人惊喜,马银华笑着说:“种啥长啥!”

第二年,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了4000亩。拖拉机带着旋耕机,搅拌播种同步完成,效率从每人每天几分地提高到50亩;四周种上沙枣,阻隔风沙侵蚀。然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播种场景中,却不见易志坚的身影。

原来,去内蒙古前,他体检查出了恶性肿瘤。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但他等不及,果断选择了手术。术后休养一个月,他又匆匆赶回了基地。当他回到基地时,迎接他的同事们个个泛着泪光,而在众人身后,是望不到边的葱茏景象。

最早被易志坚雇来的老乡张国民,如今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带出了一批农牧民熟练工。当地的农牧民对家乡的变化,也从最初的“不相信”,变成了现在的“充满希望”。

同样的治沙故事,还发生在库布其沙漠边上的内蒙古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新疆和田县百和镇,在雅鲁藏布江沙化地北岸的西藏曲水县茶巴拉乡等地。易志坚带领团队获得了26项科研成果的发明专利授权,在20多个点位累计实现了5万亩沙地的成功改造。他也荣获了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称号,还带出了一支横跨力学、工程、土壤、农业、生物等领域的多学科团队。

在重庆交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了,马银华担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他介绍说:“中心开设了生态力学学科,办起了生态力学创新实验班,目前有87名本科生在读。”

采访进行了4个小时,不知不觉天色已黑。这时,易志坚突然想起:“女儿下午博士论文答辩,都没顾上问。”他急忙发微信询问,女儿那边回了一个“胜利”的表情,他这边连点8个“大拇指”,开心地说:“女儿学的绿色建筑,她也想搞我这行!”

力学专家易志坚跨界投身治沙事业的故事。他凭借大胆的设想和不懈的努力,历经多年研究和实践,成功实现了“沙漠土壤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诸多困难,包括第一次播种失败、身患疾病等,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治沙成果不仅让沙地长出了作物,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积极性,为治沙事业培养了人才。易志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创新和坚持的精神,为沙漠治理和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536.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