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AI时代的发展现状,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用与治理平衡等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让治理跟上AI技术的步伐。
在当今时代,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深刻改变着千行百业。你看,“AI儿科医生”积极参与病情会诊,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AI数智员工”贴心辅助提供公共服务,让政务办理更加高效便捷;人形机器人也大踏步走进工厂,成为生产线上的得力助手。
当AI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重塑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平衡推进AI的应用与治理?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们,就这些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
适应AI“新常态”
当下,人工智能如同一个万能的催化剂,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它广泛进入教育、医疗、政务、金融等多个重要场景,越来越多的人切实感受到了AI带来的便利。从无人驾驶汽车在马路上平稳行驶,到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再到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突破,大众对AI应用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毕马威中国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表示,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对很多企业而言,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决策、创新产品、优化运营,已经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要做好的必答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接近200个,注册用户超6亿;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AI:如何做到应用与治理的平衡推进”分论坛。(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然而,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多位嘉宾指出,AI深度伪造现象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造假成本极低,而追查、执法成本却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AI误用滥用的惩罚力度。
伴随AI产生的伦理道德争议也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认为,伦理安全应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基因”。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坚守道德底线,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不是互相掣肘的关系。”曾毅进一步解释道,最新研究表明,可以在几乎不影响人工智能大模型求解能力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方式提升其安全能力。
让治理跟上技术步伐
那么,如何让治理跟上AI技术的步伐呢?与会嘉宾一致认为,AI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问题,需要达成世界共识,推动各领域相互协作。目前,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相关立法进程。
在AI治理方面,中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关部门已发布多项AI治理指导文件。其中,前不久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重点解决“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问题,推动由生成到传播各环节的全流程安全管理。
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认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科学家等利益相关方应齐聚一堂,建立共识,通过制定标准来应对AI带来的治理挑战。
“AI医生”看病出了问题,责任该如何界定?当人工智能系统产生不良后果时,如何确定责任归属也需要进一步厘清。曾毅提到:“多位嘉宾都提到一个观点,不要让人工智能完全代替人的决策,这是人工智能应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高质量数据是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重要支撑,构建一个完善而成熟的数据市场也十分重要。以色列民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特希拉·施瓦茨·阿尔特舒勒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数据监管方案与路径。
与会嘉宾达成共识,AI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坚持应用与治理平衡、创新与监管并重、全球化与本土化协同,防止数字鸿沟变成智能鸿沟,让AI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普惠力量。
本文聚焦AI时代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过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专家们的讨论,指出AI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深度伪造、伦理道德争议等问题。强调AI治理是全球性复杂问题,需要各方协作、完善立法。中国积极出台治理文件,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呼吁坚持应用与治理平衡等原则,让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