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新标准中禁止食品标签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展开,深入剖析了“零添加”式营销的套路、本质及其危害,强调企业应坚守“本分”原则,遵守市场规则,新规的出台将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发展。
▲资料图:很多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图/IC photo
在当今的食品市场中,部分商家以“不添加”“零添加”为幌子来吸引消费者,但这种误导消费者的营销手段,如今已走到尽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在众多新规内容里,最受大众关注的当属食品标签“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这一项。一项新标准的出台,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只有等各方条件成熟之后,才会适时推出。近期,关于食品“零添加”的争议再度掀起波澜,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社会上的这些议论为新标准的出炉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食品标签的“擦边球式营销”终于被纳入清理范围。“零添加”式营销话术的出现,一方面是部分食品企业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利用了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双方形成了一种“合谋”。实际上,适度使用添加剂是符合法律法规的,但有些企业明明使用了添加剂,却在标签上标示“零添加”“不添加”,这无疑是一种虚假营销,既违背了法律规定,也破坏了市场秩序。“零添加”式的营销,充满了各种套路。例如,某款饮料标签上写着“不添加蔗糖”,然而蔗糖只是“糖”的一种,同时果汁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所以这类产品声称的“不添加蔗糖”,并不意味着产品中不含有糖,这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还有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但却在标签中标出另一种添加剂,对于食品专业知识了解不足的消费者来说,根本意识不到其中的猫腻,从而糊里糊涂地购买一些名不副实的食品。央视新闻的报道特别指出,“不添加”只是对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这一界定十分必要,因为有些企业的套路更为隐蔽:当标示了“零添加”的食品被检出添加剂时,有的企业会将责任甩锅到食品原料或生产环境上,声称只对生产过程负责。在这种话术之下,企业仿佛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就像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酱油品牌“零添加”事件,产品被检出添加剂后,涉事企业发表声明解释:该系列产品除生产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食品添加剂;针对被检出“镉”的情况,该公司称“镉”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产品中检出的微量“镉”源于原料本身,符合国家标准。这种回应从逻辑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因其转圜太过从容,让这种看似真诚的回应显得套路满满。作为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对于原料自带或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些元素超标,真的没有任何预判和基本认知吗?掌握了这些信息,是否又为其进行“擦边球式营销”提供了便利呢?没人发现问题时,一切相安无事;一旦有人较真,就将问题归咎于“场外因素”,这种进退自如的做法,透露出一种诡异的圆滑。在市场营销中,准确“拿捏”消费者心理并对产品外观进行合理包装是重要的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营销方式,都不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的权利。这些写进法律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是市场交易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绝不能被以任何手段绕过或搁置。或许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但市场竞争不能因此就抛弃底线。在商业世界里,“本分”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本分”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以合法、正当的方式追求利润,履行对社会和消费者的责任。“擦边球式营销”利用迷惑性的话术和规则漏洞吸引消费者,看似能误导消费者心智、提升产品销量,实则早已违背“本分”原则,散发着一种油腻、鸡贼的企业价值观。从长远来看,这种营销方式对企业自身、行业发展以及社会消费文化都将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严禁食品标签标示“零添加”,从源头上遏制了这种不“本分”的品牌营销方式,是对食品企业经营行为的一次校正。这并非一次性的“市场出清”,而是给予了两年的过渡期。相关企业应尽快对标新标准,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思路,尽早告别“不添加”“零添加”式营销话术,重塑消费者信任。
本文聚焦国家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中禁止食品标签使用“零添加”等用语这一规定,详细分析了“零添加”营销的套路、危害,强调企业应坚守“本分”,新规将助力食品行业规范发展,企业需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要求。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