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发展的精准助推器

本文围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中多次提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展开,介绍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构成,分析了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及其多维积极意义,最后强调了现阶段用好结构性工具的同时不否定总量工具的重要性。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以下简称为“例会”)频繁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包括“有效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内容。这些提法一经公布,便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主要由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这两部分构成。总量工具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等全局性参数,从而对市场流动性和信贷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而结构性工具则是借助定向支持机制,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战略领域和那些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它兼具结构优化与总量调节的双重功能。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综合运用这两类工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在总量工具方面,上述例会建议“择机降准降息”,这与央行近期的表态是一致的。在笔者看来,在降准降息的时机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充分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显得格外重要,它具有多维度的积极意义。

首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避免“大水漫灌”,同时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总量货币政策工具具有覆盖面广、传导直接、预期引导强等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它可能会引发流动性过度宽松的情况,而且无法有效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及2024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均提到“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利率反映的是资金价格,贷款利率持续创新低意味着资金供给持续大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降准降息所带来的边际效果是逐渐递减的。

而结构性工具的定向投放机制,恰好能够破解“宽货币难以转化为宽信用”的困局。这类工具不仅可以避免资金空转和资产泡沫的出现,还能够精准地为科技创新、消费等重点领域提供支持。这种“滴灌式”的调控方式,既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特征,又为货币政策预留了充足的操作空间。

其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顾了银行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的状态,凸显出传统总量工具的局限性。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52%,已经连续8个季度低于1.8%的“警戒线”。这表明,如果单纯依赖总量工具,可能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加剧其资本充足率压力,不利于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而结构性工具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这种设计既能保证银行获得合理的利差,又能实质性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从而形成金融机构“愿贷敢贷”与实体经济“可得易得”的双赢局面。

最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债市的扰动较小,有利于长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债市的稳定性。总量工具虽然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但也可能会引发债市期限利差过度压缩,导致长端收益率脱离基本面。而结构性工具对债市的扰动明显较小,它既能满足重点领域的融资需求,又能避免过量流动性涌入债市,有利于长期国债等券种的收益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稳定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强调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否定总量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而是在总量工具推出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结构性工具的作用,将对多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笔者相信,未来监管部门对这两类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将持续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向好发展。

本文深入探讨了央行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构成,分析了结构性工具在避免“大水漫灌”、兼顾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债市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强调现阶段用好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同时不否定总量工具,认为灵活运用两类工具将推动宏观经济向好。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066.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