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从曾经的家家户户必备调味品到如今因致癌等传言“跌落神坛”的现象,深入分析了味精致癌等谣言的来源和真相,还介绍了关于味精的其他常见谣言,最后提醒大家要注意几种真正不能乱用的调味品。
在过去,味精可是家家户户厨房中必备的调味品,它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鲜美味道。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味精逐渐“跌落神坛”,致癌的传言四处传播,以至于如今很多人都对味精敬而远之,不敢再使用它。
那么,味精真的有这么危险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味精背后的真相。
一、为什么外国人都不吃味精?是因为致癌吗?
味精最早的负面新闻要追溯到1968年。当时,美籍华裔医生郭浩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吃完中餐后15分钟,脖子、双臂以及后背出现了异常的麻木症状。他认为这是中餐内的味精导致的,并将该症状称之为中式餐馆综合征。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很多美国人开始歧视中餐馆以及味精。但实际上,这个文章的发表竟是2位年轻医生的恶作剧。他们打赌谁能先在最有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发表该文章的整形外科医生深知自己的专业领域难以打败朋友,于是伪造了华裔医生的身份并寄出了这封信,最终赢得了赌约。由此可见,这个事件纯粹是对中餐的歧视与偏见,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食品,味精就是其中较为“热门”的“背锅侠”之一。不少人认为味精会致癌,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其实,味精并不致癌。它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而这种物质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比如葡萄、香菇、海带等。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大家都可以放心食用。所谓味精可致癌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得到证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还有人担心味精加热会致癌,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可信!味精里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只有加热到120℃以上时才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而且产生的比例很小。本身焦谷氨酸钠也不会致癌,所以大家无需为此担心。
很多人吃完味精后会明显感觉口渴,其实这是因为味精里含有钠元素,1g味精内约有130mg钠。说白了,就是吃盐吃多了导致的口渴。
二、常年“背锅”,关于味精的4个真相
味精身上背的“黑锅”还不只有致癌,以下这几个常见的谣言,很多人现在还深信不疑。
1、味精是化工合成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20 - 2015)中明确指出,味精是以淀粉、玉米等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提取、中和、结晶、分离、干燥制成的白色结晶物质,并不是网传的化工合成。
2、味精吃多了会缺锌?
传言称,味精内的谷氨酸钠进入体内后会与血液内的锌元素结合转换成谷氨酸锌,之后排出体外,导致身体缺锌。但实际上,目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谷氨酸钠会导致缺锌。早期谷氨酸钠甚至是作为锌补充剂研发的,它的生物利用性甚至比葡萄糖酸锌还要高。所以,摄入谷氨酸钠,不仅不会导致缺锌,还能起到一定补锌的作用。
3、鸡精比味精更健康?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鸡精会比味精更健康。但实际上,鸡精的主要原料就是味精,其中40%的比例为谷氨酸钠。相较于味精,鸡精的成分要复杂许多,除了有谷氨酸钠外,还有30%左右的食盐以及鸡肉、鸡骨粉末、浓缩提取物等辅助成分。
4、味精会导致脱发?
目前没有任何的确切证据表明味精会导致脱发。常见的诱发脱发的原因有内分泌性、神经性,如遗传因素、雄性激素分泌过剩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
三、要注意的是这4种调料,真不能乱用!
在生活中,适量食用味精不会给健康带来额外的风险,大家对此无需过多担心。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实是以下几种调味品。
1、鱼露
鱼露就是鱼酱油,其在发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乙酸乙酯,经常摄入会给鼻咽喉带来不良刺激,甚至会给肝脏、肾脏健康带来影响。
2、劣质花生酱
劣质花生酱内可能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食用后有较大的致癌风险。所以,日常购买花生酱一定要认准大品牌的。
3、土榨花生油
小作坊制作的花生油没有精炼、除杂等工艺,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且这种工艺简单的花生油很容易变质,食用对健康不利。
4、盐
盐是身体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但过量摄入会给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包括会引起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甚至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建议成年人每日盐分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
综上所述,味精在网络上的争议性很大,但大部分都是不实的。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轻信谣言。
本文围绕味精展开,先介绍了味精因致癌传言从常见调味品“跌落神坛”的现状,接着深入剖析了味精致癌等谣言的源头及真相,还澄清了关于味精的其他常见谣言,最后提醒人们要注意鱼露、劣质花生酱、土榨花生油和盐这几种真正需谨慎使用的调味品,强调要科学认识味精,不信谣言。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