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不同油脂(动物油脂和植物油)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展开,介绍了研究中植物油替换黄油可降低死亡风险的结果,分析了菜籽油受专家推荐的原因,还给出了日常吃油的四点建议。
在咱们国人的厨房中,猪油和植物油向来是“常驻嘉宾”。而在西方的厨房,黄油、橄榄油等则更受青睐。近年来,不少人开始热衷于使用黄油、猪油这类动物油脂,觉得用它们烹饪出来的食物香气扑鼻、格外美味。
然而,不同类型的油脂,像动物油脂和植物油,它们的摄入究竟会给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近期的一项研究揭开了不同食用油脂与寿命(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其结果着实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3)植物油替换黄油,死亡风险降低:研究表明,用植物油(尤其是菜籽油、大豆油和橄榄油)来替换黄油,能够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举例来说,若用等量的植物油替换掉每天10克的黄油,预计可使总死亡风险降低17%,癌症死亡风险也降低17%。
总体而言,动物油(黄油)的摄入量越高,越有可能导致“减寿”,而植物油则正好相反。用植物油,特别是橄榄油、大豆油和油菜籽油来代替黄油,或许能在预防过早死亡方面带来极大的益处。
除了橄榄油,
为什么专家推荐菜籽油?
很多人都清楚橄榄油对健康有益,不过橄榄油和咱们国人的日常饮食搭配起来并不那么契合。值得注意的是,从研究数据中可以发现,菜籽油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的作用,并不逊色于橄榄油。那么,菜籽油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呢?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介绍,菜籽油的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当高,能够超过50%。即便是普通的菜籽油,其油酸含量也能达到50%,而一些高油酸的菜籽油,油酸含量更是能达到60% - 70%。
其次,菜籽油的亚麻酸和亚油酸比值较为理想,接近1:4到1:6的推荐范围。如果平时只吃一种油,那么菜籽油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日常吃油方面,建议大家留意以下4点:
1、优先选植物油,时常换着吃
杭师大附院代谢病中心提醒大家,很多人认为经常换着吃不同名字或不同品牌的油就是吃油多样化了,实际上,许多油虽然名字不同,但它们的脂肪酸构成却十分相似。
例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和葵花籽油的脂肪酸构成类似;花生油和米糠油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等。所谓不同油脂的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进行更换,否则摄入的脂肪酸基本相同,就相当于没有进行替换。
常用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图
2、平时炒菜多,优先精炼植物油
如果平时炒菜和油炸的频率较高,那么优先选择精炼植物油,因为其烟点较高;如果平时凉拌菜较多,则可选用初榨、初级冷榨、特级初植物油。
河南省南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宋颖在2025年健康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介绍,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是按照精炼程度来划分的,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越高,精炼程度越高,有害成分的含量就会相应减少,但同时也会流失一部分营养物质与风味。
一级和二级食用油,精炼程度较高,炒菜时油烟少,比较适合高温烹调,如炒菜等,但也不建议长时间用于煎炸;三级和四级食用油,精炼程度不高,烟点较低,营养保留较多,适合炖汤、蒸菜等。
3、控制摄入量,成人每日不超30克
虽然植物油对健康有益,但它毕竟也是油脂,不建议过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25 - 30克。
像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超重肥胖等患者,食用油的摄入量还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4、密封好避光保存,尽量买小包装
专家提醒,由于紫外线会加速油脂氧化变质,所以家庭用油不能摆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应存放在阴凉处,避免靠近暖气管道和高温电器等。购买的大桶油可以分装到小型、密封性好的容器中,倒油后要及时拧紧盖子,不要留有空隙。食用油存放的地方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防因受潮而酸败变质。
不同油脂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研究显示用植物油替换黄油可降低死亡风险,菜籽油因油酸含量高、脂肪酸比值理想而受专家推荐。同时还给出日常吃油的四点建议,包括优先选植物油并按脂肪酸构成换油、根据烹饪方式选油、控制摄入量以及正确保存食用油,以保障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