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友“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为何还要年年植树”的疑问展开,从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人工林质量提升、植树造林的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年年植树的必要性,并提出不同地区的绿化方向和公民参与植树的方式。
在网络上,一组数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面对这样的成果,有位人民网网友18****6提出了疑问:“我们都有这么多树了,为啥还要年年植树?”
这位网友对生态问题如此关注,其实正说明生态文明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内心。就像去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绿围脖”的消息在网络上刷屏,这让我们对中国人植绿治沙的努力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
这些年来,我国坚持植树造林,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实现“双增长”。看到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网友会产生上述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在植树造林这件事情上,我们还真不能“躺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虽然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森林资源家底就十分厚实,实际上我国缺林少绿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从总量方面来看,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25%,相较于1981年的12%增加了一倍多,但与全球31%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0%。此外,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长期处于50%左右的高位。
从分布方面来看,受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南方地区。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进行绿化的难度大、成本高,且周期长。
其次,虽然我国人工林的“体量”已经有了,但在增强“体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概念:“天然林”和“人工林”,这是我国森林的两种主要类型。天然林是自然形成的,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而人工林则是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具有生长快、开发方便的特点。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天然林曾经一度被过度采伐,森林再生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大面积增加的人工林,为了追求速生丰产,大多数采用单一树种,导致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通过林分结构调整、补植乡土珍贵树种等手段来提高人工林的质量。
第三,植树造林,种下的不仅仅是树苗,更是发展的优势和后劲。
一棵树、一片林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它不仅能够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大宝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这座森林宝库,我国的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4个支柱产业的年产值都已经超过了万亿元。此外,我国林草年碳汇量也超过了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世界首位。为了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未来我们还需要把这座金山银山进一步做大做强。
植树增绿,改善生态,每个人都是受益者,而且这种好处不仅体现在当下,更会惠及未来。关键是要持续种树、科学植绿,既要关注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存量和增量一起抓。
那么,这棵树到底该怎么种呢?
不同地区,绿化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三北地区生态脆弱,需要科学地扩大绿化面积,筑牢生态屏障;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则要转变观念,对存量森林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要通过“见缝插绿”“拆围补绿”等“微改造”方式来优化人居环境。
国土绿化是国家的一项“大工程”,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写入森林法的公民义务。义务植树运动已经开展了40多年,尽责形式也已经拓展到了8大类50多种,我们既可以“直接参与造林绿化”,也可以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形式“间接履行植树义务”。
如果你觉得“没时间种”或者“不知道去哪里种”,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码上尽责”“云端植树”等方式让我们参与植树更加畅通。同时,林草部门也会加强管护,努力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我们要秉承“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持续增厚“绿色家底”,为国家的发展攒足后劲;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为子孙后代搭建福荫。
本文针对网友对我国人工林面积第一却仍需年年植树的疑问,从森林资源总量与分布、人工林质量、植树造林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年年植树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不同地区的绿化策略和公民参与植树的方式,强调持续科学植树对生态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