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详细介绍了此次交易的基本情况,包括成交电量、参与企业和项目,阐述了交易背后的供需背景,以及为促成交易采取的举措,还提及了该交易的意义和后续计划。
近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在电力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成功落地。3月7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携手合作,成功开展了广西、云南送上海的3月月内绿色电力交易。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机制实现了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从交易的具体数据来看,本次交易成交电量高达5270万千瓦时。在这庞大的电量中,风电占比达到了78%,太阳能发电占比为22%。参与此次交易的主体众多,其中包括上海石化、巴斯夫、科思创、腾讯、特来电等30家企业,以及华能集团、国家能源、国家电投、中广核等发电集团下属的29个新能源项目。自3月10日起,这些绿色电力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连续22天稳定输送至上海,以充分满足当地企业和市场对绿电的旺盛需求。
上海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众多外向型企业。这些企业对绿电绿证的需求极为旺盛,然而上海本地的绿电资源有限,其绿电来源主要依赖市外采购。而在“十四五”以来,广西和云南的新能源发展呈现出迅猛的态势。广西新能源占比接近50%,云南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更是达到了47%,这两个地区不仅具备一定的外送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外送意愿。
为了推动绿电供需的精准匹配,充分发挥跨经营区的“地域差、季节差、负荷差”优势,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和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积极协商南方电网广西、云南电网公司和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等相关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规则衔接、平台对接、数据交互等多方面的困难。联合制定了《2025年跨经营区绿色电力交易方案》,该方案对参与主体范围、交易周期、方式、出清、结算、绿电溯源、绿证核发与划转等关键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全链路贯通了跨经营区电力交易机构间的“交易业务流、信息数据流、结算资金流”。同时,为了保障首例跨经营区交易试点能够有序进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会同广西、昆明、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组织数百家经营主体开展了广泛的宣贯培训。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主体参与积极性,为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本次跨经营区绿电交易的机制探索和先行先试,意义重大。它不仅开拓了上海市外入沪绿电的来源渠道,也拓宽了广西、云南新能源的外送范围,更为后续全国范围跨经营区交易组织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展望未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将结合此次试点开展的情况,进一步发挥平台的作用。持续研究完善跨经营区联合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全国范围跨经营区多省份互送的绿电交易,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介绍了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落地的情况,包括交易的基本信息、供需背景、促成举措等,强调了该交易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后续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