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并成为重构世界艺术史的主要力量展开探讨。介绍了世界艺术史研究的三次波潮,分析了当前“世界艺术”观念面临的问题,从容纳多元视角、重视理性对话、重塑艺术表达三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在世界艺术史的漫长演进进程里,中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源,恰似古希腊是西方艺术之根。世界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寄予厚望,期待其能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切皆源于中国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伟大与独特魅力。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世界艺术史的主要力量呢?
截至目前,世界艺术史研究已经经历了三次波澜壮阔的波潮。第一次波潮源于歌德提出的“世界性文学”概念,维也纳学派开创性地开启了“世界艺术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全面涵盖非欧洲艺术对欧洲艺术所产生的影响。第二次波潮出现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和学者将目光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试图从中寻求复兴欧洲艺术的全新灵感。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欧洲又涌现出第三次世界艺术史研究思潮,采用了“世界艺术研究”这一称谓,成功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路径,开始从其他文明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艺术。
我国对上述后两次世界艺术研究思潮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回应。例如,在20世纪初引进了西方美术史课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举措突破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书画品评传统,催生出了对“中国画”概念的深入探讨,从而得以对照西方绘画重新界定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
根据笔者长期亲身参与这项工作的体验与观察,当今所提出的“世界艺术”观念面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一,需要对世界艺术研究本身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刻反思;其二,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对特定文明的艺术做出本土化的解读与体验,进而建立既符合自身特质又能丰富人类整体艺术的多元史学和批评理论。通过这样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容纳多元视角 加强人类艺术的交流互动
人类的各个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甚至冲突中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的。与此同时,所有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做出贡献的艺术作品,尽管形式千差万别,但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全球化为艺术实践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跨境流动空间,艺术史需要采用多向视角。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艺术相互影响的重要性,避免简单、粗暴地主观定义中国艺术与他国艺术的差异。相反,我们应该将中国或东方艺术及其技法与西方优秀元素进行选择性的主动融合,将其视为积极的全球化相互关联性的生动体现。
中国艺术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的漫长时光,涵盖了各种独特的风格、哲学和技艺。这种丰富的多样性充分凸显了中国身份及其艺术表达的精微与复杂性。中国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哲学传统,不仅塑造了艺术实践,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美、自然和自我的理解。将这些独特的视角融入全球艺术叙事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对美学及艺术在社会中作用的探讨。
在重新思考世界艺术史的过程中,中国艺术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案例,充分强调了文化交流、多样性和哲学深度的重要性。通过将中国艺术传统和当代实践融入全球叙事,我们能够促进对艺术更丰富、更具包容性的理解,充分反映跨文化和时空的人类创造力的互联性。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中国艺术真正走向世界并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必须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史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史学理论模式。
重视理性对话 提升艺术史研究水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自身的艺术史都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深入理解。如果缺乏这一重要前提,不仅无法重写本国的艺术史,也无法参与重写世界艺术史。因此,我们倡导将重写中国艺术史与世界艺术史统一起来,并努力提升我国艺术史研究的水平。
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下两个令人深思的悖论。一方面,我国艺术史学者常常抱怨西方人无法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比如中国画的笔墨或写意,但中国艺术研究的部分成果却逊色于西方汉学界;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甚至比对本国艺术的理解还要广泛,至少从视角层面来看是这样的。
全球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重新评估那些在历史上被边缘化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例如,我们致力于将土著艺术、非洲艺术及其他非西方传统艺术融入更广泛的叙事结构中,使其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装饰性的脚注。这种包容性的研究方式突破了以往基于地理或文化系统的艺术分类等级,促进了对艺术价值的更公平评价与理解,从而能够对被偏见所遮蔽的文明与艺术开展深入研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一国一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更广阔的包容性视野。同时,我们也应该继续深化对西方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现行的艺术教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重构世界艺术史的方向。课程应尽可能涵盖多样的艺术传统和实践,激励学生欣赏全球艺术的丰富性。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博物馆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成为了教育的延伸公共校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私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举办了众多展览。然而,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世界艺术收藏,美术博物馆也缺乏永久性陈列,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公共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美术博物馆在重塑世界艺术史的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国急需完善这一重要环节。
重塑艺术表达 重视艺术的创造智慧
全球化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数字时代彻底改变了艺术创作、艺术展览和艺术市场的性质。艺术的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使得艺术家能够与更广泛的观众进行互动,并在世界各大洲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艺术史应该积极探讨这些变化如何重塑艺术表达以及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例如,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迅速兴起,使得公众能够广泛参与各种新型艺术和社会活动。
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重写艺术史这一命题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语言、科学和艺术本是人类智性大树上的重要分支。西方的教育和研究自18世纪开始明确分类,而实际上艺术与科学是一个有机整体,艺术是科学创造的灵魂与技术衡量准则。这一底层逻辑源自于古希腊的思想,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念,认为艺术是智慧的产物。艺术不仅关乎审美,也关乎人类各个领域的创造。艺术史正是人类的艺术创造及其向其他领域转化的历史。在当今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重塑医疗、金融、娱乐乃至教育等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意味着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即将终结,而艺术与技术的交集催生出了AI发展的创新方法,影响了机器学习、创作和人机互动的方式,艺术在技术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广泛的伦理担忧。AI创造者通过艺术作品深入探索身份、隐私以及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主题,深刻思考AI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社会伦理问题。他们认识到,艺术史与批评可以成为对话和反思的催化剂,让开发者在实践中不要忽视伦理问题。尽管AI可以代替人类完成许多任务,但艺术的创造智慧是无法被取代的,这正是人类控制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AI可能会取代知识存储和人工劳动,但它无法取代艺术,无法取代实验性、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源泉。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审美价值,还通过这种审美经验深刻影响着人类整体创造史。这一创造史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基于这样的事实思考如何重写世界艺术史:拓展多向视角,审视日益加速发展的技术的影响,促进批判性对话,并重新构建艺术教育、公私博物馆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叙事逻辑。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本国艺术的理解,还能使其超越本土,融入世界艺术史,为超越国界的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注入应有的强大力量。
本文围绕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并重构世界艺术史展开,介绍世界艺术史研究三次波潮及我国的回应,指出“世界艺术”观念问题。从多元视角、理性对话、艺术表达三方面阐述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策略,强调艺术创造智慧不可被AI取代,呼吁基于全球化事实重写世界艺术史,以促进中国艺术融入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