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合肥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跻身“双万城市俱乐部”这一事件,深入分析了合肥人口增长跑赢南京的原因,阐述了合肥通过融入长三角和发展新产业实现逆袭的发展模式,还列举了中国现有的千万人口大市,并预测了合肥之后有望突破千万人口的城市,最后探讨了城市人口发展及“合肥经验”的推广价值。
全国“千万人口俱乐部”迎来了新成员。日前,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达到了1000.2万人,相较于2023年末增加了14.9万人。这一数据让合肥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第四个、全国第十八个千万人口大市。与此同时,合肥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2020年,合肥的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到了2024年,合肥GDP进一步增长至13507.7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十九位。随着千万人口与万亿GDP这两个关键指标的达成,合肥终于成功跻身“双万城市俱乐部”。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省会城市序列中,合肥虽然与南京、杭州一样,都被定位为中心城市,但在外界的普遍印象里,合肥的发展似乎总是稍慢半拍。这种印象的形成,或许与合肥相对较低的城市行政级别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它距离经济中心“上海滩”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远。然而,实际上,近些年来合肥在经济体量上正不断缩小与南京的差距,通过广泛吸纳省内人口集聚,已经悄然积累了足够的城市能级。此次在人口总量上率先超越有“徽京”之称的南京,成为千万人口之城,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合肥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长三角内部的城市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洗牌和重构。
那么,合肥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在合肥之后,又有哪座城市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千万人口的城市呢?
合肥跑赢了南京
2022年至2024年,中国已经连续3年面临人口负增长的严峻形势。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合肥的人口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的5年时间里,合肥净增常住人口分别为9.5万人、16.9万人、21.9万人和14.9万人,5年间累计增加了63.2万人。其中,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达到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为14.9万人,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合肥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在接受政研院采访时表示,常住人口对于城市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常住人口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城市规模的大小又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度密切相关,例如公共资源分配、交通设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因此,这一指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目前,合肥是继上海、杭州、苏州之后,长三角地区第四个常住人口达到千万的城市,甚至力压有“徽京”之称的南京。曹贤忠认为,合肥能够在人口增长方面领先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安徽和江苏两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两省省会城市的不同增长方式。江苏的13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被形象地称为“十三太保”;而安徽则呈现出合肥“一家独大”的局面。如果出现人口回流的情况,安徽人往往会首选回到合肥发展,而江苏人则有更多的选择,除了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城市的空间面积大小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从合肥和南京的国土面积来看,合肥在合并一部分巢湖后,土地面积增加至1.14万平方千米,而南京的土地面积仅为6587平方千米。相对较小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第三,两地的产业定位有所不同。南京的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而合肥则拥有众多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更能够吸引年轻人,从具体数据来看,在2024年合肥的人口增量中,迁移净增长人口达到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的87.9%,这充分显示出合肥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在合肥的迁移人口中,有较大一部分来自省内其他城市。《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曾披露了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流动人口来源地,数据显示,合肥流动人口的前五大来源地均为本省的城市,包括安庆、芜湖、亳州、铜陵和合肥的郊县。这表明合肥在长三角6个核心城市中,朝外虹吸人口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与合肥实施的“强省会战略”密切相关。“强省会战略”使得合肥能够吸纳全省的人口。不过,曹贤忠也表示,安徽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皖南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皖北地区以农业为主,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合肥理应成为科技之城,这样可以为皖南和皖北的产业提供升级的能力。曹贤忠同时指出,安徽在发展合肥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他城市的发展。例如,2016年成立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共同发展新经济;2020年,安徽又提出“合六经济走廊”,加快合肥六安同城一体化建设步伐。不过,目前来看,合肥对于省内人口的虹吸能力仍然大于其辐射能力。未来,合肥若想提升对外省人口的虹吸能力,开放共享或许是关键。曹贤忠举例说,合肥拥有不少国家级的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但这些科研院所中仪器设备的开放程度并不高。如果合肥能够对周边城市开放共享这些资源,自然能够吸引到其他城市的人才。
以投带产
有观点认为,合肥的第一波人口增长得益于“三分巢湖”这一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行政管辖。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土地面积从70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11445平方公里,其面积在中部城市中超过了武汉,在长三角区域超过了南京和上海。
然而,曹贤忠认为,虽然行政区划的调整确实为合肥带来了一定的人口增量,但这次城市合并发生在10多年前,难以完全解释如今合肥人口持续扩张的趋势。曾经,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较为靠后,甚至常被人戏称为“大县城”。如今,合肥能够实现逆袭,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二是大力发展新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合肥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之地。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于合肥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让合肥受益匪浅。2010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整个安徽省都处于边缘位置。直到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同年5月,在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的支持下,江浙沪等地的产业转移为合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安徽以合肥、芜湖、蚌埠为核心成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初,承接的企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但经过重新调整后,承接重点逐渐明确。例如,上海的一些企业会将生产基地搬迁到合肥,而将研发中心保留在上海。这些符合环境要求的工厂逐渐丰富了合肥的产业链。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合肥市承接了长三角其他区域企业10000家,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排名第四。
除了积极融入长三角,合肥的成功还离不开“风投模式”带来的新产业崛起。曹贤忠介绍,合肥的产业体系被称为“芯屏汽合”,其中“芯”指芯片,“屏”指显示面板,“汽”指新能源汽车,“合”指合成材料。这四个高新技术产业为合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的前后端产业链条较长,能够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入驻。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自然产生了更多的岗位需求。合肥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投资京东方。2008年,合肥政府在争议声中,承诺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第六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如今,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显示屏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合肥已集聚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180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产业规模、营收超千亿元。在投资京东方之后的2016年,合肥又引进了长鑫存储布局芯片产业。2020年,合肥又“接盘”蔚来汽车,为其提供70亿元的资金支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增长81%,出口增长3.3倍。为了竞逐“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称号,合肥定下了力争到2027年,形成2 - 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的目标。“以投带引”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合肥的GDP实现了快速增长,也为城市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此外,合肥不仅注重投资产业,也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吸引。2018年,合肥针对人才出台了生活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甚至还有面试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新招引大学生35.3万人,同比增加0.3%,创历史新高。近三年,合肥累计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
第19个千万人口城市
目前,中国已经有18个千万人口大市。其中,上海、重庆主城都市区(因重庆市域面积广袤,类同于一个省,其行政区域内下辖多个市和县,因此此次只统计其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北京、成都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广州、深圳的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人;武汉、天津、西安、郑州、苏州、杭州的常住人口超过1200万;石家庄、临沂、长沙、东莞、青岛、合肥的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
在合肥之后,常住人口在9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城市有13座。其中,常住人口在95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有哈尔滨、温州、宁波、佛山、南京5座城市;常住人口在920万人至950万人之间的城市有南阳、济南、潍坊、沈阳;邯郸、长春、保定、徐州的常住人口在900万人至920万人之间。从常住人口年增长情况来看,温州有望最先成为千万人口城市,宁波、佛山、沈阳紧随其后。
温州对于冲刺千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充满了渴望。2025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人产城融合新生态,全力冲刺千万人口城市”。此前,2020年,温州印发《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2022年,温州又公布了《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目标。如今,温州距离千万人口城市只差14.8万人的差距。
曹贤忠表示,城市人口的发展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类似,当一座城市虹吸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扩散,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对于合肥而言,千万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城市的竞争力也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字的增长。站在新的发展风口上,如何将“合肥经验”推广到其他城市,或许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更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本文围绕合肥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跻身“双万城市俱乐部”展开,分析了合肥人口增长跑赢南京的多方面原因,包括区域经济模式、空间面积、产业定位等。阐述了合肥通过融入长三角和“风投模式”发展新产业实现逆袭的路径,还列举了中国现有千万人口大市及合肥之后有望突破千万人口的城市。最后指出城市人口发展有其规律,合肥应思考如何推广“合肥经验”,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深层次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