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展开,介绍了《意见》出台的消息、主要内容及各方对其的评价,详细阐述了《意见》在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提出的举措及意义。
3月20日,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正式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意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明确提出要以提升中药质量作为基础,将科技创新当作支撑,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来提供保障。其目标是实现常用中药材的规范种植以及稳定供给,并且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以此更好地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服务。
《意见》从多个关键方面进行了规划,涵盖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推进中药科技创新、强化中药质量监管、推动中药开放发展、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等8个方面,一共提出了21项重点内容。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评价道:“《意见》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战略指导意义,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份纲领性文件,《意见》以中药质量为核心,精心构建了“供好药、造好药、制好药、用好药”从源头到下游应用的全链条策略,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具体而言,“供好药”着重于保证从源头到中药材、饮片的全链条供应体系,严格把控原料端,从而确保优质中药、饮片以及中成药能够实现可持续供给。“造好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上市药物进行改良性创新,修正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让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中药创新药和经典名方的开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制好药”强调要培育大企业,提升中成药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水平,以此保证产品的均匀稳定性。“用好药”则是以强化中药药品价值评估、进行临床价值评估为前提,确保用药是基于药物价值评估的结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指出,《意见》针对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从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进行了政策部署,致力于解决产业链中的卡点和难点。他认为,未来中医药产业应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中医药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转型,全面提升其在健康领域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在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旨在从源头保障中药质量。比如,《意见》提出要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广应用优质种子种苗。同时,要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草中药材。此外,还要加强中药材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
与此同时,《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表示:“通过科技赋能驱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能够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意见》对中医药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布局,涵盖了从上游的中药农业,到中游的中药工业,再到下游的中药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这一布局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挖掘中医药更大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专门强调了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提出要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
根据《意见》内容,在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方面,要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促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加强中药配备使用,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招标采购政策,实现优质优价。在强化中药质量监管方面,要完善中药标准体系,加快中药数字化标准推广。健全中药监管体系,理顺中药品种保护审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
杨洪军表示:“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中医药产业有望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多方面提出重点内容和举措,构建了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策略。各方认为该《意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指导意义,能解决产业链难题。随着配套措施落实,中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好发展,在保障健康和推动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