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中科院深海所、浙江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发布了深海小型深潜机器人的最新成果。介绍了该机器人在深海环境的测试情况、自身特点、研发过程中解决的难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央视网消息:日前,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中科院深海所、浙江大学等多个单位,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对外公布了他们在深海小型深潜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无疑为深海探索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检验这款深海小型机器人的性能,科研团队将其投入到高压、低温的极端深海环境中,例如马里亚纳海沟。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它所展现出的运动性能,不仅与实验室常温常压下的表现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
据专家介绍,这台深海小型机器人的体型十分小巧,其体长还不到50厘米,重量仅有1.5公斤。然而,当它下潜到10000米的深海时,所承受的压强相当于被一座小型冰山压在身上。如此巨大的压力,对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驱动部件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考验。
面对这一挑战,科研团队通过独特的设计,成功地让机器人在深海中实现了更高的驱动速度和幅度。在长达6年的艰苦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深海环境下的运动模式、自动控制、整体结构设计等众多难题。最终,完成了深海小型机器人原型的开发。
目前,该科研团队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正朝着“深海柔性机器人 + AI”的研究方向继续努力。这一研究方向有望为深海智能作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人类对深海的探索更加深入和高效。
本文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多单位研发的深海小型深潜机器人的最新成果。该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等深海环境测试中性能优异,虽体型小巧但能承受巨大深海压强。团队历经6年解决诸多难题完成原型开发,未来将朝着“深海柔性机器人 + AI”方向研究,为深海智能作业拓展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