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边疆”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边防之行

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实践团师生前往黑龙江边防一线开展为期一周实践活动的经历。包括在鸡西军分区官兵带领下的巡逻,在东极哨所接受特殊礼物,以及到达北极哨所交流互动等内容,展现了边防的艰苦和边防军人的伟大,也体现出师生在活动中的感悟与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的16名师生,于1月上旬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前往黑龙江边防一线的旅程,开展一场名为“大国边疆”的实践活动。

“大国边疆”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边防之行

他们的巡逻之旅充满挑战。1月7日,在黑龙江省鸡西军分区官兵的引领下,师生们开启了巡逻征程,目的地是中俄界江乌苏里江。当时正值二九时节,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25摄氏度,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那风刮在脸上就如同刀割一般疼痛。师生们走在冻得无比坚实的冰面上,每踏出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真没想到巡逻路上会这么冷,我都穿上最厚的衣服了,可还是被冻得通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杨德昭忍不住感慨。他说道:“我当兵的地方在江苏,一直没机会到边防来,这次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边防战友的艰苦付出。”

在巡逻途中,鸡西军分区助理员邵帅向师生们介绍说:“巡逻的时候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得随时留意冰窟窿、冰层断带这些危险情况,而且还要警惕非法越界人员。”他还提到,近年来,随着党政军警民合力管边控边机制不断发展成熟,边防一线的信息化手段也在迭代升级,这使得管边控边的质效大大提升。

当看到292号界碑时,杨德昭内心满是自豪,他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巡逻,看到界碑上那鲜红的‘中国’字样,那种自豪感就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眼前是界碑,身后就是祖国。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我深切感受到了边防军人的使命和荣光。”在界碑前,师生们展开随身携带的党旗,举起右拳,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

在有着“东方第一哨”之称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东极哨所,师生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曾经在东极哨所升起过的五星红旗。在交接仪式上,哨所官兵向人大师生讲述着他们与国旗之间的故事。

2008年10月14日,国旗首次在黑瞎子岛上升起,这一时刻见证了我军登岛接防的历史性瞬间。从那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国旗都会迎着第一缕晨光在黑瞎子岛上升起。2013年夏天,黑瞎子岛遭遇特大洪水。当时洪水泛滥,官兵们每天划着橡皮艇,也要把国旗高高升起在旗杆上。站在当年最高水位线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姜力赫用手比划着洪水曾经到达的高度。曾经有一次,因为水急浪大,橡皮艇无法靠近旗杆,战士们就把绳子绑在腰上,蹚过齐腰深的洪水,将国旗高高升起在黑瞎子岛上。听到这个故事,在场的师生们都深受感动。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退役大学生士兵王宏志接过国旗时,郑重地说:“我们会把这面国旗带回学校,在人大校园升起,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这面国旗背后的故事,感受边防官兵的戍边情怀。”

1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实践团师生抵达位于漠河北极村的北极哨所,当天漠河的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37摄氏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大三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吴铮第一次来到北极哨所,心情十分激动。他说:“我曾经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站岗值勤,当时每一分钟都是对身体和意志力的挑战。”当他了解到哨所官兵即便在如此极寒的条件下也要常态化巡逻执勤时,由衷地向他们致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说完,他向执勤战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北极哨所,人大师生和哨所官兵进行了座谈,并且为官兵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杨苗说道:“在北疆,我看到了青春绽放的模样。”她在和许多年龄相仿的边防战士交流之后,原本还在犹豫是否从军的她,坚定了参军报国的决心。回到学校后,她就在全国征兵网上填写了报名信息。她还表示:“美丽的大国边疆,需要更多的青年去守护,我希望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绽放自己的青春,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实践团师生的边防之行,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边防的艰苦,感受到边防军人的伟大使命与奉献精神。从巡逻时的寒冷体验,到界碑前的自豪,再到聆听国旗背后的故事,以及在北极哨所的交流互动,这些经历不仅让师生们收获了感动,还促使部分学生做出了参军报国等积极的人生选择,这一实践活动展现了青年与边防军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与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37.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1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