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春招季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展开,聚焦外企工作。详细阐述了外企当下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团队在部分外企的话语权提高,职业空间变宽广;另一方面外企在国内优势降低,甚至出现业务收缩的情况。最后探讨了外企是否还是好工作这一问题,认为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
大家好,我是小贺,欢迎收看本期依旧特别实用的消费参考。
春招季已然来临,对于广大毕业生而言,找工作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是选择国企、民企、外企,还是走上考公之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慎重地做着人生抉择。
在此,先抛出一个结论:如今,外企打工人的职业天花板有所升高,但外企工作本身却变得相对不稳定。
当下有一个好消息,在外企中,中国团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与每个人的职业前途、升职机会息息相关。我身边就有一些外企高管选择离职,原因就在于他们发现自己始终只能处于执行层。即便对于一些业务细节,最终的决策权依旧牢牢掌握在国外总部手中。虽说打工人本质上都是执行层,但执行过程中的主动权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以运动品牌耐克为例,中国团队在其中的话语权正日益提高。2024年末,耐克宣布王嘉尔成为NIKE和JORDAN的全球合作伙伴。要知道,“全球合作伙伴”这个头衔可不低,甚至已经超越了中国区的范围。据我了解,这一合作正是由中国团队主动促成的。2024年10月,耐克又宣布董炜将担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同时还担任ACG品牌全球CEO。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团队开始负责全球性业务。
另一家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更是明确表示,已经给予中国本土团队100%的授权。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也在不断优化决策流程,缩短决策的闭环。就拿之前的IP合作来说,以往需要层层审批,流程繁琐,如今则顺畅了许多。
然而,外企向中国团队放权的背后,是它们在国内市场的优势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业务收缩的情况。同样以耐克为例,在截至今年2月末的最新财季,耐克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17%,仅为17.33亿美元。阿迪达斯从2021年开始,大中华区营收经历了连续八个季度的业务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安踏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3.6%,达到708.26亿元。造成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外企决策链条过长,导致经营僵化,而国产品牌则要灵活得多。
不过,客观来讲,外企放权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2024财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8.4%,达到34.59亿欧元。
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外企还是一份好工作吗?不可否认,外企正在国内“祛魅”。在收入方面,它比不过互联网企业;在稳定性方面,又比不过体制内工作。比如,耐克刚经历过一轮裁员,星巴克甚至存在被卖掉的可能性。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外企的治理可能相对更人性化一些,像年假普遍就很长。而且现在,外企的职业空间也变得相对宽广。
总体而言,具体选择哪种工作,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当然,如果手上可供选择的offer不多,那就要珍惜每一个机会。毕竟打工不易,且行且珍惜。
希望每一位求职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各位加油!
本文围绕春招季毕业生就业选择中的外企工作展开,既指出了外企中中国团队话语权提升、职业空间变宽广的优势,也阐述了外企在国内优势降低、业务收缩以及工作稳定性不足的劣势。最后得出结论,选择何种工作需因人而异,鼓励求职者珍惜机会,努力找到心仪工作。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