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象分类到生态保护:探寻人象共生的未来

本文围绕大象展开,介绍了大象在历史记载中的分类情况,从实用性和生活史角度对大象进行分类,阐述了大象的生存策略以及人象之间复杂的关系,还探讨了象牙贸易、大象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等问题,最后提及生态保护补偿及“猎人回归”的生态调控思路。

从大象分类到生态保护:探寻人象共生的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古人对物种分类的认知存在局限,加之双命名法直到1753年才被提出。所以,在众多历史记载里,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很少对大象的种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许多图画资料中的大象形象,往往成了“亚非混血儿”,甚至只是画家凭借想象勾勒出的“象”。就拿拉菲亚战役来说,托勒密四世是否真的动用象军与安提古三世作战?他所率领的非洲象象军,到底是森林象还是草原象?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猜测和判断。

从体型上看,非洲草原象的体型最大,其次是亚洲象,非洲森林象体型相对较小。从性情方面来讲,亚洲象较为温顺,更容易被人类驯化;非洲森林象也相对温顺,能够被驯化,不过它容易受惊;而非洲草原象性情过于暴躁,很少被用于组建象军。再看战场的相关描述,托勒密的非洲象在与更大的印度象碰撞前就惊慌退缩,还穿过了身后友军的步兵队列,导致队伍混乱。如果史料记载准确无误,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托勒密王国应该是就地驯化了相对温顺的非洲森林象作为战象。象军交战的这种情形,也与我们目前对大象性情的认知相符合。

另一方面,古人以及如今的当地居民,其实更关注的是实用性分类。就像《本草纲目》把植物药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动物分为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类别,对于大象也是如此。在生态学中,有“生活史”这样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对生活史的研究,不仅仅聚焦于生物一系列与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相关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探究其生存策略,也就是生物如何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应。如果按照生活史对大象进行分类,以是否被驯化并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为标准,那么,不管是非洲象还是亚洲象,都可以分为野象、家象、流浪象。

野象,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当地居民共同生存的大象。家象,则是经过驯化后,被用于生产、战争、仪式、观赏等目的的大象。比较特殊的是“流浪象”,在老挝,曾经有大量的大象被投入到伐木场劳作。然而,伐木场不会养着那些年老体弱的大象,当这些大象失去劳动能力时,万恶的资本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去,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流浪象。如今,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流浪象”的定义也在不断丰富。比如,被环保组织从伐木场解救出来并送到保护区的大象,从救助中心放归野外的救助象等。与野象不同,它们曾经在不同程度上被人类驯化,与人类有过共存的经历;它们又和家象不一样,未来,它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存策略,重新回到自然中与人类共存。但问题是,它们还能回去吗?回去之后又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读者在看待人象关系的时候,不妨分别从野象、家象、流浪象的视角去代入思考,或许会获得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解。

象的生存策略

书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讲述了大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与人类的各种互动情况。比如,在古代战争中,大象作为战争工具发挥的作用;在宗教仪式里,大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在动物园、马戏团等场所,大象与人类的接触等。这些都展现了大象与人类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从大象这一非人类物种的角色和视角出发,对这些跨物种的互动进行研究和描述。通过展现大象自身的行为特点、社会结构和情感世界,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等,让读者尝试站在大象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把它们看作人类观察和利用的对象。

假如你是一头野象,你会采取怎样的生存策略呢?在描述大象赴死之地时,作者借助《阿拉伯之夜》中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大象将狩猎者辛巴达带到“象牙山”上的情景。作者认为大象明白人类是贪图它们的象牙,而那里的象牙辛巴达一辈子都拿不完,所以希望他不再去伤害它们。然而,显然这些观点高估了大象的情感和认知。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大象有专门的坟地和死亡前的仪式,而这些观点实际上是根植于人类文化当中的。我们常常会不经意间把自己融入大象的世界,希望通过共情来理解它们,但实际上我们经常会误解它们的意图。现有研究表明,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长度已经缩短了一半。从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来看,会认为大象为了避免因象牙而被猎杀,选择了不长象牙或者缩短象牙。但事实上,这种选择可能并非大象的主动选择,而是人类狩猎的定向选择,使得没有象牙或象牙短的大象获得了更高的生存概率和繁衍机会。笔者并不是想说这种视角没有意义,相反,正是因为有这些观点的存在,才使得人象关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范畴,让我们开始尊重大象、动物和自然的主体性。

从大象分类到生态保护:探寻人象共生的未来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9日,在肯尼亚察沃,大象在野外悠闲地散步、觅食。

一个地区的大象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在社会 - 自然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除了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承载量,当地的社会环境承载量或许更值得关注。当把大象和狩猎联系在一起时,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象牙贸易。作者在书中介绍,象牙的需求和象牙原产国的发展局限性共同推动着象牙市场的发展。在象牙贸易这条扭曲的价值链上,捕猎者除了通过获取象牙,在当地并没有其他的生计方式,而且他们获得的利润远远不如采购商、贸易商和经销商。与许多人认知中的大象不同,野象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每年大约有600人被大象杀死。试想一下,谁愿意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危险之中呢?或许,在当地居民看来,将威胁他们生产生活的野象狩猎,并通过象牙获取一定的报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如今非洲致力于大象的保护,严禁狩猎大象,但仍有当地居民通过用香蕉引诱大象掉下悬崖摔死的方式,来对抗大象对社区的干扰。在象牙价值链上,到底是谁在杀戮大象呢?事实上,由于承担生态责任与享受生态价值的主体存在错位,当地居民和大象其实都是受害者。或许,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才是真正的“杀戮者”。在生态学和人类学的视角下,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要兼顾当地居民的福祉,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尽可能地实现环境正义,实现从扭曲的象牙价值链到生态的“象”价值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

2024年6月1日起,中国新颁布施行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旨在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学和生态学的交叉视角来看,如何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协同保护的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拓展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呢?比如,组织引导受害区当地居民有序开展生态狩猎,依法、科学调控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使得栖息地生境得到优化平衡的同时,存续民族传统狩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一步探索通过生态狩猎和生态旅游获取经济效益,反哺生态保护,协调解决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频繁和补偿资金不足的现实问题。这样,既通过“猎人回归”填补了自然系统中已经缺失的生态位,又调控了社会系统中生态责任和福祉的不对等,促进环境正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如何通过“猎人回归”进行生态调控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也是我们应尽的生态道德义务。

本文全面探讨了大象的分类、生存策略以及人象关系等问题。从历史记载中的大象分类模糊,到依据生活史将大象分为野象、家象和流浪象;从多物种民族志视角展现大象与人类的复杂互动,到分析象牙贸易背后当地居民与大象的受害现状,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最后提及中国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并提出“猎人回归”的生态调控思路,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兼顾野生动物保护和当地居民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65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