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中科原动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四台农业机器人下地“干活”的场景,包括无驾舱智能拖拉机、大马力万途智能电动拖拉机、小马力智能电动拖拉机和多功能运输机器人等的作业情况。介绍了中科原动力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机器人智能化、电动化的特点和优势,还提到了“蔬菜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揭牌及相关产学研合作,最后阐述了中科原动力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耕时节,新能源智能农业机器人正成为田间地头的新主角。在厦门,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耕活动正在上演。
瞧,那台无驾舱智能拖拉机格外引人注目。它稳稳地挂载起垄播种一体机,开启了无人化精准联合作业模式。没有驾驶员在驾驶舱内操控,它却能精准地按照预设路线进行起垄和播种,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精心耕耘。
还有那大马力万途智能电动拖拉机,以其独特的“绿色动力,零碳排放,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首次在厦门这片土地上开展深松作业。它所到之处,土壤被深翻,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多功能运输机器人也在田间忙碌地开展运输作业,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卫士,在田间自如穿梭。
小马力智能电动拖拉机也不甘示弱,积极开展无人旋耕作业。伴随阵阵轰鸣声,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来回奔忙,翻起层层泥浪,仿佛在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而运输机器人则将油菜花等物资准确无误地运到指定位置,整个田间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时间回溯到3月20日,地点是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四台农业机器人正式下地“干活”。这些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均由中科原动力公司自主研发。就在当天,中科原动力厦门国际总部正式启动运营,“蔬菜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也同步揭牌并落地东辉村,这无疑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孵化企业,中科原动力自2019年成立以来,就一直专注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面向农田耕作全流程的无人化作业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公司成为了农业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年初,中科原动力厦门国际总部顺利落户厦门软件园三期,为其在厦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化、电动化是这些农业机器人的显著特点。中科原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韩威介绍说,此次亮相作业的农业机器人,不仅具备强大的作业能力,而且清洁环保。以多功能运输机器人为例,它可以适应丘陵、山地等多种复杂地形,无论路况多么艰难,都能顺利完成运输任务。无驾舱智能拖拉机更是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作业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其精准度令人惊叹。在能耗方面,这些机器人也表现出色。“传统农机加一升柴油干的活,机器人仅需两度电就能完成,有效降低了成本。”韩威说道。
“这些机器人聚在一块,可提供蔬菜无人化作业全套解决方案。”韩威进一步介绍,这套解决方案涵盖了整地、深松、起垄、旋耕、播种、运输等全链条作业环节,使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农业机器人可以不分昼夜地作业,这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像开拖拉机,没有三五年经验很难成为熟练机手,无人驾驶拖拉机可有效应对机手短缺的问题。”他补充道。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农业机器人研发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力量。揭牌的“蔬菜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由“蔬菜无人农场 - 群体智能联合实验室”携手海翼集团旗下厦工重工共建。“蔬菜无人农场 - 群体智能联合实验室”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与中科原动力三方联合组建。在首席科学家赵春江院士的指导下,该实验室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相关成果曾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
按计划,“蔬菜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将作为农业机器人的“试验场”,为创新技术的落地提供场景支持。同时,该基地也将联动多方优势,推动蔬菜智慧农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韩威表示,中科原动力的农业机器人已在黑龙江、四川等国内多地“上岗”,实现了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接下来,中科原动力将借助厦门新能源产业、机械装备产业优势,加速释放产能,并紧抓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
本文围绕3月20日厦门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的春耕活动,介绍了中科原动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农业机器人的作业情况。阐述了该公司在农业机器人研发上的成果及农业机器人智能化、电动化的特点和优势,说明了其能提供蔬菜无人化作业全套解决方案。还提及“蔬菜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作用,最后表明中科原动力农业机器人已多地应用,未来将借助厦门优势发展并加快“走出去”。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