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在北京举办,众多金融领域人士齐聚探讨符合全球南方发展需求的金融模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论坛上表示可通过多种方式破解普惠金融难题,并阐述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成果、邮储银行的实践以及针对难题的发展方向和思考。
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于3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国家金融信息大厦盛大举行。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金融领域的众多机构负责人、专家以及行业领袖。他们以“融金聚智 点亮南方”为主题,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索符合全球南方发展需求的金融模式,期望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注入全新的动力。
在3月20日的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可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风控和场景化转型、综合化服务等手段,来破解普惠金融“两高一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低)的难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
一直以来,全球南方都在积极推动构建更加普惠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刘建军提到,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县域已经实现银行机构100%覆盖,乡镇覆盖率约为98%,基本达成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目标,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其次,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显著缓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显示,在2024年四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各项贷款高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了4.2万亿元;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5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65万亿元。
最后,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下降,而且线上贷款可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这一特点非常契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极大地方便了小微企业的融资。
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方面,邮储银行充分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三年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贷款4.5万亿元;到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2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
针对普惠金融“成本高、风险高、回报低”的难题,刘建军以邮储银行为例,分享了关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及思考:
一是以数字化转型解“成本高”之难。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科技赋能业务模式创新与流程优化,从而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批量对接和便捷服务。邮储银行创新打造了“主动授信”数字产品,构建了“脱核”产业链融资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服务小微客群的重要方式。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有余额客户数为210万户,户均余额仅78万元,线上贷款余额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占比达87%。
二是以智能化风控和场景化转型解“风险高”之难。通过整合内外部多维数据,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同时可以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景中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依托企业的交易数据和其真实用款需求,实现风险实时监控和资金闭环运行,能有效缓解小微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邮储银行构建了“客户数字画像+模型规则+风控策略+自动预警”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实现贷前智能审批、贷后自动预警,在贷后阶段能够提前识别近90%的风险客户,提前化解比例超过50%。
三是以综合化服务解“回报低”之难。商业银行立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账户服务、资金结算、代发工资等综合金融服务,这样既能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也能提升客户综合价值。邮储银行构建起以信贷服务为基础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助力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邮储银行推出了专属的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融资、结算、财富管理、资本市场服务、咨询撮合等产品服务,目前已服务9.6万家科技型企业。
本文围绕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展开,介绍了论坛聚焦探索符合全球南方发展需求的金融模式。着重阐述了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观点,包括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果、邮储银行实践情况以及针对普惠金融难题的解决思路,展现了邮储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