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威海海洋产业发展,介绍了威海在全产业链升级、陆海统筹、创新与生态驱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其迈向国际海洋强市的目标和发展规划。
图源:视觉中国
全产业链升级:从“一粒种”到“一桌菜”
威海,作为全国首个“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在水产种业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它精心构建起一套覆盖鱼虾贝藻参全品类的水产种业体系,宛如搭建起一座坚实的产业大厦。2024年,新实施的15个水产种业项目如同强劲的动力引擎,推动着育苗水体扩展至245万立方米,良种育苗能力更是突破650亿单位,其产值稳稳占据全省首位。
不仅如此,威海还依托4处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特种苗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白海参、海马等特种苗种繁育难题被成功攻克,催生出了“北纬37°黄金育苗带”产业矩阵。这一矩阵的形成,让威海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种业创新的“威海密码”。
在产业链的下游,“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2024年,全市海洋食品产业链规上企业营收气势如虹,突破218.91亿元。同时,形成了贝类、藻类、鱼类三大精深加工体系,构建起“1 + 3 + N”渔业品牌体系。威海全力打造威海海鲜整体品牌,以“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为核心,打造出强大的威海海鲜宣传矩阵。其中,“威海刺参”成功入选2024星级“土特产”培育重点示范区,14个水产品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荣成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入选首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好当家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集群。这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从育苗到海洋预制菜的全链条价值跃升。
威海海上 “春耕”繁忙,图源:视觉中国
陆海统筹新格局:枢纽能级跨越式提升
去年年底,中韩多式联运(威海—仁川)整车运输试运行开启了崭新阶段。物流时效缩短5小时、成本降低30%,这一显著成效标志着威海港成为全国首个集齐集装箱、甩挂、整车三种国际联运方式的港口。通过“四港联动”战略,威海从曾经的陆路末梢成功跃升为衔接日韩与欧亚大陆的物流枢纽,为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全新通道。
在能源领域,位于乳山市南侧海域的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450兆瓦项目传来喜讯,53台风电机组送电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新能源与传统渔港经济深度融合,荣成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设加速推进。烟墩角村成功入选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海洋牧场 + 新能源 + 文旅”的生态型产业模式正逐步发展壮大。
创新与生态双驱动:向深蓝要答案
全国首座封闭式深海养殖平台“渔机1号”落户威海,与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共同构成“空天地海”立体监测网。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威海海洋科创硅谷入选全省场景创新引领区,创新的活力在威海海洋领域尽情绽放。
在生态治理方面,威海同样毫不松懈。2024年完成的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相关案例被选入《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落地,推动338.7吨蓝碳交易破冰,打通了省级海洋碳汇交易路径。五垒岛湾美丽海湾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首度发布,彰显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威海范式”。
向未来启航:打造国际海洋强市新标杆
站在2025年新的起点上,威海锚定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目标奋勇前行。87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蓄势待发,总投资高达222.6亿元;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进入攻坚期;“海洋牧场 +”全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型。
从近岸养殖到深远海开发,从传统渔业到数字蓝海,威海正为海洋强国战略书写着充满张力的时代注脚。这座被蔚蓝大海浸润的城市,正在用科技之笔精心描摹生态底色,以产业之钥全力开启深蓝宝藏,在经略海洋的征程中向海而兴、劈波斩浪。
本文介绍了威海海洋产业在全产业链升级、陆海统筹、创新与生态驱动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威海构建了完善的水产种业和海洋食品产业链,提升了物流枢纽能级,推动新能源与传统产业融合,在创新和生态治理上也有显著成效。站在新起点,威海正朝着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目标迈进,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