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美元指数持续承压背景下,亚洲市场降息预期悄然升温的现象。通过分析多个亚洲经济体的通胀数据、央行政策动态以及市场预期,探讨了降息预期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变量。
智通财经APP消息显示,当下美元指数持续承受压力,在此情形下,亚洲市场的降息预期正悄然不断升温。从货币互换市场的数据来看,像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体的央行,或许会紧紧抓住美元走弱的这个窗口期,加快推进政策宽松的步伐,以此来提振各自的经济,而且不用过度去担忧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2月份的通胀数据成为了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关键催化剂。在印尼、菲律宾、韩国、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以及印度这七大经济体中,物价涨幅均低于预期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CPI同比仅为3.6%,明显低于央行所设定的4%的通胀目标中点。
彭博经济报告明确指出,这样的通胀数据表现为印度央行“提供了更积极的降息空间”。更让人关注的是,国际油价自年内高点回落幅度已经超过了10%,这进一步减轻了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压力。
尽管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上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是掉期交易(Swap)市场却呈现出与之截然不同的预期情况。目前,掉期交易显示的降息概率已经上升到了66%。
其背后的逻辑是:马来西亚作为全球第七大芯片出口国,美国是其第三大半导体出口市场。随着特朗普政府酝酿对芯片行业加征关税,市场普遍预期该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收窄。而这种贸易形势的变化,将为央行后续转向宽松政策提供经济基本面方面的支撑。
此外,市场对于泰国央行在年内剩余时间的降息空间预期大幅升温。目前泰铢掉期定价表明,全年的降息幅度预期已经达到了40基点,相较于降息前30基点的预期整整高出了10基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泰国央行宣称会提高下次降息的门槛,但是市场已经提前对可能受到的对美关税影响进行了定价。
纽约银行策略师Wee Khoon Chong分析认为:“泰铢走强为泰国央行创造了额外的政策空间,债券资产将直接从中受益。印度债市同样面临着降息预期的支撑,不过MSCI指数纳入所带来的资金流入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对冲。”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策略师张杰提醒大家,尽管美元走弱为亚洲央行提供了更多的宽松余地,但是政策调整将会保持“渐进式”的特征,目的是避免引发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这种“温和鸽派”的立场,充分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在政策宽松与金融稳定之间需要掌握的微妙平衡术。
这场由美元周期触发的降息预期潮,正在对亚洲资产的定价逻辑进行重塑。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密切关注两个重要变量:一是油价波动对通胀预期所产生的二次冲击,二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区域贸易的实际影响。
本文围绕美元承压下亚洲市场降息预期升温展开,分析了多个亚洲经济体基于通胀数据、贸易形势等因素产生降息预期的情况,以及对债券市场等的影响。同时提醒投资者关注油价波动和关税政策这两大关键变量,亚洲央行在政策调整上会保持渐进式以平衡政策宽松与金融稳定。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