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天门市多祥镇的刘意因精神障碍离家流浪21年,在信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与家人重逢的感人故事。
“这就是我的孩子,我的伢头发都白了……” 3月10日,在天门市救助管理站内,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家住天门市多祥镇的刘氏夫妇,已是耄耋之年,当他们见到离家21年的女儿刘意(化名)时,还未开口,泪水就已夺眶而出。这份跨越了漫长岁月的重逢,背后是无数人付出的努力和满满的温情。
徘徊遗忘边缘,心中家的方向未泯
时光倒回到2004年,多祥镇居民刘意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场变故如同一场风暴,严重打击了她的精神,让她的状态时而清醒,时而神志不清。自从刘意出现精神障碍后,她就时常离家出走。起初,家人还能将她找回来,可谁也没想到,最后那次出走,竟成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分别。刘氏夫妇悲痛地回忆道:“亲人四处寻找,却始终杳无音讯。”
刘意年过八旬的父亲,谈起此事时,老泪纵横。这些年,他们跑遍了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女儿的踪迹。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们也逐渐失去了盼头。更糟糕的是,刘意办理的是一代身份证,没有升级到二代身份证,这也让网络寻亲变得困难重重。而在漫长的流浪生涯中,刘意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和过往,只有“家”这个模糊的概念,在她心中挥之不去,可她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记忆“火花”闪现,点燃回家希望
转机出现在2014年盛夏。河南省信阳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巡查中,偶然发现了流浪在街头的刘意。信阳市救助站“大别山寻亲工作室”主任李尚霖向记者介绍:“当时巡查人员发现她在街上流浪,神志不清,连自己的籍贯、身世都无法清晰表达,于是就把她带回了站里,从此开启了后面长达十余年的‘救助之旅’。”
信阳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给予了刘意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为刘意办理了户籍,还为她取名“吴紫梅”,希望能给她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救助站工作人员10余年的持续关照下,“吴紫梅”的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李尚霖就是关心“吴紫梅”的工作人员之一,他经常去看望“吴紫梅”,希望能打开她的心扉,让她重新找回“家”的记忆。
2024年的一次偶然交谈中,“吴紫梅”陆续向李尚霖提及了“应城”“天门”“晨光小学”“麻洋”等关键线索。李尚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她说起这些时,眼神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这些零星的记忆碎片,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李尚霖等救助工作人员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迅速联系上天门市救助管理站,逐步缩小了搜索范围。天门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林佳表示:“收到线索后,我们前往信阳市救助站提供的各个关键地点展开核实,通过查阅历史户籍档案,到相关社区与村庄走访,与当地居民反复询问交流等方式,最终成功锁定了‘吴紫梅’也就是刘意的家庭信息。”
千里视频连线,迟到21年的“爸”
2025年3月6日,在信阳市救助站的视频连线室内,刘意注视着屏幕中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涌上心头。突然,她喊出了一声久违的“爸”。屏幕另一端,年已八旬的父亲激动得双手颤抖:“是刘意!我的女儿,终于见到她了……”
4天后,信阳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护送着刘意踏上了回家的路。当车门缓缓开启,母亲蹒跚着奔向女儿,兄弟姐妹紧紧相拥,泪水与欢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刘意的父亲声音颤抖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们都不敢想还能找回女儿,多亏了你们这些好心人……”
后期,天门市救助管理站将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刘意办理相关手续,包括落户、医保、社会福利政策落实等,确保她能够真正融入家庭,享受家的温暖。林佳表示:“我们会持续关注她的生活状况,确保她能回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
从“吴紫梅”变回刘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回归,更是一个生命在爱的浇灌下重新绽放的感人故事。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场寻亲之旅的成功,离不开信阳市、天门市救助站对流浪人员的持续关注与关怀,也是全社会对流浪人员不离不弃的生动体现。
刘意因精神障碍离家流浪21年,在信阳市和天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与家人重逢的故事。这一事件体现了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关爱,也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坚持的力量,能够跨越时间和困难,让离散的家庭重新团圆。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