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双减’”研讨会展开,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并发表观点,探讨了教育评价改革、招考制度改革、学制等热点议题,为教育改革和“双减”落实提供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助力“双减”政策能够切实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在3月17日这一天,一场意义非凡的研讨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盛大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精心主办,主题为“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双减’”。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亲自主持。
胡卫在研讨会上指出,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减负”问题已经成为了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民众密切关切的重大议题。他着重强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核心关键所在。必须要通过系统性、科学化的方式来优化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考试制度必将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所以,教育改革应当以多样性、包容性和弹性为目标,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更具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在会议上,已经85岁高龄的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同时也是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主任的杨德广,作了题为“必须改变‘为分而学 为分而教’的现状”的主题发言。他提出,要从根本上扭转分数主义的导向,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具体来说,“分类考试”就是要打破全国统考的单一模式,建立起多层次的考试体系;“综合评价”则不再将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而是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特长,全面衡量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多元录取”改变了单一的分数录取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录取学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通道,同时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杨德广还表示,智能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学科专业以及考试录取方式,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教育不能只有一根“指挥棒”,而要有多根“指挥棒”,让学生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追求高分上,而是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创新活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拔尖创新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袁雯针对“学制”这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谈到,在现行“十二年学制”的框架下,应该重点关注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同时要深入思考十二年教育的最终目标究竟是进行人才筛选,还是构建更加包容、更具弹性的教育体系。她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底线,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既要坚守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又要注重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成长路径。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认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如果采用统一标准容易导致“一刀切”的情况;二是评价权力下放可能会滋生腐败现象,从而影响教育公平;三是社会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解不足,群众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广泛的共识。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要系统谋划、科学施策,加强专业化研究,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阐明改革的内涵。她建议,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二是强化体育教育,三是营造有温度的校园环境,增强人文关怀,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向往的成长乐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国睿就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优化政府教育治理理念,充分尊重教育规律,支持教育家办学;二是推动学校均衡发展,打破等级化格局,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加大对普通学校的扶持力度;三是完善社会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学历论,建立重视能力、不唯文凭的选人用人标准;四是改革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突出考试在甄别学生能力与潜质方面的功能,弱化其选拔性;五是创新教育方式,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从以传授确定性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在会议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董圣足,上海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钊辉,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常生龙,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惠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兼副院长仲立新,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督学张瑞田,《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等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尹后庆作了总结发言。针对“减负”政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强调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观念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是否真正体现公共性,避免加剧教育不公;三是舆论环境与家长群体的分化现象,以及技术应用对教育生态的影响。他强调,当前教育改革需要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能力,强化人际交往与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二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需要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本次“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双减’”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评价改革、招考制度改革、学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强调了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以及公平性,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能力。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