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方法:兼顾主客观的心理学研究新路径

本文详细介绍了Q方法这一特殊的研究方法,包括其与常用定量问卷调查法的区别、特点、实施过程、数据分析方式,还阐述了该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体系中,常用的定量问卷调查法广为人知。然而,Q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有着与定量问卷调查法截然不同的特点。相较于定量问卷调查法,Q方法的被试量相对较少,它更侧重于关注个体的主观看法。定量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几个项目对一大群人进行测量,依据测试结果找出影响研究对象行为或态度的因素,重点研究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介绍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则。而Q方法则是用众多项目去测量一个小群体的人,根据测试结果将人群按照意见或态度等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呈现人的主观认知和特点。Q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它聚焦特定人群的观点;二是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来确定特定人群的话语范围。

Q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不仅体现在它的研究目的上,还体现在它的术语使用上。Q技术指的是Q方法论的具体实施过程,所以Q方法论的工具性基础是Q排序技术,该技术通常涉及对一组从同意到不同意的陈述进行排序。

Q方法是一种研究个体“主观性”且兼顾主观和客观的心理学方法。作为研究主观性的方法,Q方法的本质是用一组表达不同观点的项目来测验一小群研究对象,然后根据测验结果对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把这些研究对象按照态度或观点的不同分成几种不同类型,从而使人们的主观性能够被系统、稳定地描绘出来。Q方法的倡导者认为,对于某个特定问题,世界上所有人的不同观点是有限的,这是Q方法建立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假设。因此,Q方法只需在研究设计中尽可能地包含人们关于某一主题的各种观点,而不需要大量研究对象参与研究,它是对弱势或难以访问人群使用的理想方法。

Q方法的整个过程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构建Q样本

Q样本是人们关于某一主题的意见、观点、想法等的集合,它是对研究主题进行360度的全景描述。Q样本的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可以是语言文字,还可以是艺术作品、绘画、照片,甚至可以是音乐作品。

获得Q样本的常见方式有三种:

① 查阅文献获得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

② 从报纸、杂志、期刊、演讲及各种其他书籍中收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

③ 通过访谈所研究人群,搜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也就是说,Q样本可以来自所研究人群对于主题的书面或口头陈述,也可以来自所研究人群以外的关于主题的现有资料,还可来源于二者混合的资料。

关于Q样本包含的项目数量,相关学者的看法存在差异。整体而言,下限为30,上限为140,一般包含40 - 60个项目。在Q样本建立之后,需要对Q样本中的每个项目进行随机编号,以便记录排序结果。

(2)选择P样本

P样本是从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人群中选出的小样本,选择P样本的目的是对Q样本进行排序。Q方法的目标是发现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而非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分布比例。因此,选择P样本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尽可能找到关于研究主题持有不同观点的样本。所以,P样本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目的性的。这就需要设计一份可以了解研究对象背景资料的问卷,以便筛选出研究背景不完全相同的个体,进而找到关于研究主题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计算P样本数量的经验公式为N = (1/3 - 1/2)·Q项目数量。

(3)Q排序

Q排序指的是P样本对Q样本中的项目根据某一尺度(如:同意程度,喜好程度等)进行等级排序的过程。研究者将不同形式的Q样本交给P样本,让其认真阅读、观看或聆听等。P样本首先根据自我对Q样本中项目的同意、不同意以及中立或无意见将所有的项目分成三类,然后再按照同意与不同意的强烈程度,将这些项目依次排序。

排序分为强制选择和自由选择(forced - choice free - choice)两种形式。前者需要研究者事先设定好有若干等级的正态分布表格和每个等级下项目的数量,正态分布表格一般多采用7,9或11等级,最常采用从 - 5到 + 5的11等级分类。后者允许排序者自己决定划分多少等级以及每个等级下项目的数量。两种排序方式最终得到的结果没有区别,但为了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者们更倾向采用强制选择,采用自由选择的研究较为少见。

在一定程度上,Q排序是完全主观的,它有效地表达了排序者的观点。研究者在每个排序者完成Q排序后,常常要求排序者对极端的Q项目,即相对认可度最高和认可度最低的Q项目的原因加以详述,这样能使研究者更进一步地了解排序者的真实想法和观点,便于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依据排序者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而非凭研究者自身认识和经验去论述,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4)数据分析与结果阐述

Q方法中的数据可采用PQMethod,SPSS,SAS,PCQ for Windows等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主要包含三种统计程序应用:相关、因子分析、因子分数的计算。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计算相关系数均可。因子分析时,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因子旋转技术上,选择简便的最大旋转法。在确定因子的保留时,主要考虑:(1)特征值 > 1;(2)方差贡献率 > 3%;(3)不显著的Q排序的数量最小化:因子数量 2人。在Q研究中,每个因子呈现了一组彼此相关而与其它观点不相关的看法,其中因子的解释主要根据因子得分进行,重点考查位于序列两极位置的项目。

Q方法:兼顾主客观的心理学研究新路径

尽管对于探究主观性的研究,Q方法相对传统研究方法有很多优点,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Q方法不适用于大样本的研究,运用Q方法进行研究时,抽取的P样本较小,且不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同时也无法说明持不同观点的人群在总体人群中的相对分布。另外,Q方法的实施过程比较繁琐,当排序者看到大量需要排序的Q项目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在做强制选择排序时更是如此。此外,Q方法对排序者的认知度、配合度要求较高,需要花费排序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虽然Q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Q方法论的正面意义还是主要的。

目前,Q方法相关的护理领域论文较少。

Q方法:兼顾主客观的心理学研究新路径

本文全面介绍了Q方法,对比了其与定量问卷调查法的差异,阐述了Q方法的特点、实施步骤、数据分析方式,同时指出了该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虽然Q方法存在一定局限,但它在研究个体主观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439.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