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赛事经济展开,介绍了深圳入围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的情况,阐述了以大赛促进消费热度以及借全运会契机提振“全运经济”的相关举措和成果。
市民能够在深圳市体育中心领略深圳马可波罗征战CBA赛场的激情场景。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9日讯3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公布了《关于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入围城市名单的公示》。经过严格评审,共有30座城市成功入围。其中,广东省有两座城市上榜,分别为广州市和深圳市。从国际大赛接连举办,到入围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深圳的赛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体育 + 商业”“体育 + 科技”“体育 + 文旅”实现了深度融合,赛事不断推陈出新,消费市场精彩纷呈,城市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以大赛促热度,提升消费动能
2月19日,第34届乒乓球亚洲杯在深圳大运中心盛大开赛。这场赛事汇聚了王楚钦、孙颖莎等64名顶尖选手,他们在赛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竞技风采。同时,该赛事也成为深圳向世界展示“国际体育名城”定位的重要窗口。紧邻赛场的大运天地商圈,秉持“大统筹、弱边界、强场景”的开放式商业理念,借助赛事带来的巨大流量,开启了“体育+商业”的融合探索之旅。
在赛事举办期间,亚洲杯带来的短期爆发式流量与大运天地的长期在地客群,在场景化运营中实现了“瞬时引爆”与“持续沉淀”的双向赋能。赛事期间,亚洲杯公园的人流总量达到了16万人次,商圈的日均客流突破了15万人次。华润大运天地以体育为流量入口,搭配运动零售、轻食餐饮、电竞娱乐等高频消费业态,构建了“15分钟活力生态圈”。通过“赛事+音乐节+市集”等跨界混搭的方式,将场馆从单一的赛事空间升级为城市文化地标,成功实现了“流量 - 场景 - 消费”的转化,极大地带动了大运天地的客流。通过“赛前线上话题造势、赛中线下沉浸互动、赛后长尾IP运营”的全周期链路,赛事的热度顺利转化为了消费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积极探索消费升级的场馆并非只有大运天地一家。目前,深圳市体育中心商业中心“新体汇”正在进行招商工作,其目标是打造大湾区超级体育主题商业综合体。根据招商计划,“新体汇”将以运动零售品牌为核心,辐射运动社群,构建体育 + 商业生态,打造从入门、进阶到专业装备零售的全链条,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能够一站式完成装备的迭代。同时,“新体汇”还将打造“体育社交 + 夜经济”模式,融合主场氛围,联动深圳新鹏城足球俱乐部和深圳马可波罗男篮球迷部落及俱乐部商店,打造赛前赛后3小时的球迷经济。
以办赛为契机,提振“全运经济”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中国体育场馆协会运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谭建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运会作为国内顶级的综合性赛事,一方面要全力以赴创造优异的竞技成绩,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谭建湘认为,要充分利用十五运会这一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通过市场开发、活动策划、品牌推广等手段,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
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一大特色。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互联互通,“1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全运会期间,大湾区将迎来大量的客流,这将全面带动衣、食、住、行、游、购等多个领域的消费需求。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也在全国“两会”期间为办好全运会提出了建议。朱鼎健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在全运会周期内及未来大力发展“泛体育”模式,促进大湾区体育文化大生态的形成。他指出:“在文体旅产业融合的趋势下,体育赛事与演唱会结合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潮流,能够为观众带来复合式的体验。”朱鼎健建议,借助赛事机遇举办“泛体育”嘉年华,引入各种形式的国际演唱会、艺术节、博览会等,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施,为“体育赛事 + 国际文化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展示大湾区的体育、文化特色,推动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游客在广东省和港澳地区之间“多向奔赴”,实现“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旅游新模式。
本文介绍了深圳赛事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入围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到通过举办乒乓球亚洲杯等赛事促进消费,再到以全运会为契机提振“全运经济”,展现了深圳在体育赛事与多元产业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果,未来有望借助赛事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影响力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