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市出台的“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详细阐述了政策出台的背景,即服务业虽对上海经济贡献巨大,但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接着介绍了政策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领域提出的具体举措,包括支持AI产业发展、财政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提振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等内容。
上海出台“一揽子”新政,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恰似对症下药,为经济主引擎增添新的活力。
昨天,上海市正式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这份《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涵盖了四方面共31条举措,并且明确指出服务业在上海经济中扮演着“经济主引擎”的关键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扩大投资、促进消费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对于上海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服务业占上海GDP的比例分别为74.1%、75.2%、78.2%,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良好态势。2024年,上海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189.44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
作为贡献上海GDP近八成的重要产业,服务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措施》发布前的新闻通气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指出:“对标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和国际一流城市,上海服务业仍存在高能级主体缺乏、数字化投入不够、服务供给不够丰富、消费潜力有待激发、国际竞争力偏弱等短板问题。”这也正是此次上海市出台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举措的重要原因。
具体而言,此次发布的《措施》主要瞄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领域。裘文进介绍,由于服务业涉及范围广泛,此次发布的《措施》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生产性服务业包含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工业服务等行业,对“稳增长、促就业、扩消费”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生活性服务业则涵盖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文体娱乐、医疗健康、住宿餐饮等行业,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新业态如工业互联网、AI产业等不断涌现,但这些行业普遍存在入门门槛高、人才短缺、创新投入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对应行动,其中不乏创新之举。
例如,在支持AI产业发展方面,《措施》鼓励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行业企业深耕垂直领域,评选一批性能先进的细分专用模型并给予补助;充分发挥市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的作用,支持大模型企业设立产业生态基金;每年设立一定规模的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帮助初创型企业、创新企业平台、专业服务机构等能够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
在财政支持方面,《措施》提出支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对固定资产投资按照规定予以支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创新转型,引导央企国企加强在科技服务新业务板块的布局,对新增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的项目给予支持;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拓展使用范围并优化支持方式,加大向广告、法律、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的倾斜力度;推广浦东新区、静安区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做法,鼓励各区因地制宜设立服务业专项资金。
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促消费”直接相关。此次《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提出了提振消费的举措。在供给侧,包括提出品质提升奖励、平台赋能扶持、文旅商体展融合支持等产业引导措施;在需求侧,包括“消费券”发放、重大活动补贴、消费新模式扶持等消费激励措施。
其中,消费激励举措备受市民群众关注。《措施》提出,上海将办好“首发上海”“五五购物节”等活动;加强市区联动,扩大消费券的内容和商户覆盖范围,统筹有序发放专项消费券。
上海还将支持举办或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的赛事、论坛等重大活动;优化重大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
此外,上海将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开发“谷子经济”、邮轮旅游等新消费产品;鼓励跨境电商、即时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创新打造“旅游 +”“体育 +”等融合性服务消费场景。
上海市出台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鉴于服务业对上海经济贡献巨大但存在短板问题,《措施》针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领域精准施策。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重点支持AI产业发展并给予财政支持;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提振消费,有望推动上海服务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