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技术、“Z世代”共筑国际传播新篇 AI赋能、“Z世代”助力,中国故事跨越文明边界走向世界

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阐述了活动作品借助AI等技术突破文明壁垒、“Z世代”助力文化破壁以及传播目标从“讲故事”到“建共识”升维等方面内容,展现了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新态势。

在当今时代,AI科技浪潮与“Z世代”文化相互碰撞,这一碰撞给主流价值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主流价值传播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媒体进行宏大叙事,也不再盲目地去追逐算法平台的流量逻辑。

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活动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既具备技术的高度,又饱含人文的温度。并且以“Z世代”文明对话作为关键切入点,成功打破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壁垒。

技术赋能:突破文明壁垒,助力价值共情

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传播规律。在活动作品中,AI等技术的运用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突破了文明之间的壁垒,让作品拥有了更强的跨文化共情能力。

就拿《孔子神游记》来说,这部作品通过AI构建了一个跨时空的辩论场域。在这个奇妙的场域里,孔子与利玛窦、伏尔泰等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宇宙辩论”。这场辩论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展现了东西方哲学的文化交融。这部作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评价,被赞誉为“创意十足”,是“AI技术发展的价值”体现。

在《AI眼中的中国》系列作品中,双语微短剧《小小灭火剂里有中国的大担当》别具一格。它以“AI科普”的形式,把专业的环保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大众一看就懂的动画。这部作品在海外平台引发了关于“中国技术担当”的热烈讨论,充分体现了AI的“破壁力”。

AI的“共情能力”还在作品《筑绿中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部作品获得了2.4亿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AI情感计算技术捕捉到了护林员声纹中0.3秒的细微颤抖,将生态治理转化为一种仿佛能“听得见心跳”的生命叙事。

由此可见,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构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一个个直观的情感共鸣,远比千篇一律的数据报告更有力量。

圈层突围:“Z世代”助力文化破壁

在国际传播中,长期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是个难题。然而,“Z世代”正在以文化破壁的方式逐渐化解这一难题。

以作品《谁的青春没有诗——首届国际青春诗会》为例,诗人们以青春的名义,跨越山海相聚在一起,共同参加这场诗歌之约。他们用诗歌谱写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春之声在诗歌的海洋里相互交融、共同前行。

再看《独家专访李子柒:归来依旧热爱》,李子柒以其精美制作的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了海内外。如今重新回归的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年轻的活力。

随着海外受众中“Z世代”群体的占比不断增加,他们作为“文化转译者”,正运用“Z世代语言”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价值升维:从“讲故事”到“建共识”

从历届作品的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多元共享的“价值共生体”。

多个经济题材作品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把一系列中国经验转化为具有全球借鉴意义的方法论。这些作品用“乡村新能源革命”回应欧洲能源危机,用“银发数字经济”对话日本老龄化社会问题。这种从“讲故事”到“建共识”的转变过程,不仅彰显了中国经验的普适性,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当然,在算法主导的时代,人性的温度才是“终极破壁器”。当技术让文化鲜活起来,当“Z世代”让叙事变得潮流起来,当共识让价值得以留存下来,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跨越文明的边界,走向世界,深入人们的内心。

就像“AI眼中的中国”里的那对虚拟熊猫“开开”和“心心”一样,它们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文化的桥梁。未来,当越来越多类似“开开”和“心心”的存在带着中国智慧走向世界,我们会明白,最好的传播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而是双向的“我们一起看见”。

本文围绕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阐述了技术赋能突破文明壁垒、“Z世代”助力文化破壁以及传播目标从“讲故事”到“建共识”升维等内容,强调在算法时代要注重人性温度,让中国故事跨越文明边界走向世界,实现双向传播。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907.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02:42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