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山东省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介绍了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对服务类社会救助情况的介绍,阐述了其区别于传统现金救助的特点、近年来山东的举措和成果,以及未来推动该工作健康发展的重点方向。
3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邀请了山东省民政厅负责同志等,向社会介绍山东在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方面的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常规的资金救助之外,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特殊需求,山东在服务类社会救助领域积极探索,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来满足他们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发布会上,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建波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服务类社会救助与传统的现金救助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以服务的形式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能为困难群众带来切实的改变。比如,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提供看护照料、就医陪护、助餐助浴等服务,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为低保家庭里的重病重残人员提供专业的照料护理服务,不仅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还有利于解放这些家庭的劳动力,使家庭成员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家庭发展中,促进家庭的自我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则有助于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将其作为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在省级层面,连续三年投入3200万元开展“情暖夕阳”项目。该项目资助失能低保老年人入住机构或提供居家服务,让5.6万失能低保老人从中受益。同时,山东还积极指导基层进行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服务品牌。像青岛的“小桔灯”困难群众心理救助,专注于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荣成的“海螺姑娘”、肥城的“桃仙子”分散特困人员照护等品牌,为分散特困人员提供了贴心的照料服务。去年9月,山东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出台了《指导意见》,将各地的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建波介绍说:“截至2024年底,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已全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这项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提供访视照料、就医陪护、助餐助浴、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多样化服务,覆盖了33.4万人,同比增长13.2%。这意味着山东初步构建起了‘物质 + 服务’的多维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贴心的救助保障。”
于建波还表示,山东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全省服务类社会救助健康发展。一是在资源统筹方面。山东将主动衔接养老、助残、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融合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等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统筹运用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让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二是在协同联动方面。完善需求、供给两张清单,建立需求转介制度,将有需求的个案精准转介至社工机构或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同时,强化民政、卫健、教育、人社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构建服务网络,实施综合帮扶。同步建设省级信息平台,实现救助需求与政策、项目、志愿资源的精准对接,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三是在实施路径方面。坚持稳妥推进,立足“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在对象范围上,优先满足低保、特困人员中失能老人、未成年人、重残重病等群体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内容上,重点围绕对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服务需求,例如助餐、助浴、助医、心理疏导等,确保政策实施与地方实际能力相匹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在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的工作情况,包括其特点、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推动发展的重点方向。山东通过创新服务类救助方式,满足了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初步构建起多维救助体系,并将从资源统筹、协同联动和实施路径等方面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