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内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展开,介绍了媒体多次呼吁高校开放的情况,探讨了高校开放与关闭的争议,并列举了部分高校在校园开放管理方面的探索,最后呼吁更多高校以开放姿态迎接公众。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正是人们外出踏青赏花的绝佳时候。瞧那樱花飘落,宛如纷纷细雨,织就一片红霞,仿佛在送别春天。国内众多大学校园此时也是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每到这个时期,关于大学校园开放的呼声便会再度高涨起来。今日,《天津日报》“津报早评”栏目发表了《春天已至,大学之门何时开?》一文,再次呼吁大学能够真正敞开校门,迎接社会公众。
媒体多次呼吁高校开放
自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高校为了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收紧了校外人员入校的权限。在疫情防控形势发生转变之后,部分高校逐渐向社会公众打开了大门,但仍有一些高校依旧严格把控入门关。
2023年8月,《天津日报》的记者走访了天津市的多所大学,除天津工业大学外,多数学校给出的答复是:“没接到通知,不开放。”对于高校不对社会开放这一情况,不少市民通过政民零距离、12345等平台进行询问。到了2024年4月,天津大学在“天大·海棠季”期间,采取预约的方式向公众开放游览。然而,直至如今,仍有一些大学尚未真正对公众敞开怀抱。
近两年来,天津市的媒体也多次发文呼吁高校开放。《天津日报》曾发表评论指出:“高校对公众放开是大势所趋,能拖一时不可能拖一世,与其以鸵鸟心态一拖再拖引发公众不满,不如向武大等开放的高校学习,根据自身情况,适时、适度地开放。”
《今晚报》的评论则表示:“开放包容是大学精神的基础,大学生更应如此,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理应用开放的态度回馈、服务社会。”
开与关的争议
教育部在2024年1月《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的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实现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的平衡。
2023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支持大学对社会公众开放,其中79.7%的受访者支持大学有限开放,即需要对入校方式、时间等加以限制。75.4%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通共建,而在校学生的期待比例更高,达到了81.9%。当前的情况是,一边是“名校游”异常火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观知名高校,领略校园风光和学风;另一边却是“进校难”,有的高校设置了各种障碍,甚至直接把校门一关了事。那么,大学打开校门真的有那么难吗?
有网友调侃说,目前国内大学校门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有的全面开放、自由出入,有的预约开放、有序登记,也有部分学校至今仍大门“紧锁”。赞成开放与反对开放的人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门”,双方站在“门外”与“门内”各执一词。
“门外”支持开放互动的人认为,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大学自带公共属性,除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外,将大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本身就是大学办学的应有之义。校园实体之门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办学理念之门,对外隔绝的校园环境、封闭的办学状态,对大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公共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门内”顾虑秩序安全的师生员工则担心,校门一旦打开,管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管理焦虑”也会随之增强。例如,课堂会不会被围观、吃饭会不会排长队、自习室会不会被挤占、校园活动会不会被网红直播冲击、校园安全和秩序会不会受到影响等等。像有的大学开放后,附近的市民朋友在周末到学校的湖泊边露营,不仅丢下了很多垃圾,还造成了安全隐患。
校园开放后,学生们最大的困扰就是游客太多,导致食堂、图书馆等校园资源被侵占。(澎湃新闻数说聚合平台统计数据 2024年3月)
不得不承认,这些担心的问题都是很现实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大门“一关了之”的理由。正如有网友作的一个比喻:大学毕业前,母校说“常回来看看”;毕业后,大学门口的保安说“社会人士不便入校”。这句调侃的背后,实则是“过母校而不得入”的无奈。
开放大学校园不应成为非此即彼的“是非题”,而应既满足校外人士正当的入校学习、参观需求,又保证校内教学活动不受影响,平衡各方诉求,想方设法让大学校门“开得好”“开得巧”,让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传播中心。这才是大学之“大”的真正含义。
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高校大门应该向社会开放到什么程度?如何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与回应公众期待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之后,大学校园管理需要重新顺应社会的期待,不妨多一些主动适应的尝试,少一些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这方面,已有高校做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索。
比如,一些高校严格限制校外人士和参观团进入教研和办公场所。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武汉大学也明确表示,“校内教学、科研、办公楼(馆、室、所)和学生宿舍等场所谢绝公众参观,学生食堂不提供公众就餐服务”。
2025年春季学期人大校门开放时间和规则(图源:平安人大)
复旦大学的食堂对外开放,但在就餐高峰期(中午11:15 - 12:30)只对校内师生开放供餐。12:30之后校外人员可以扫微信、支付宝支付,另收取50%搭伙费。这样既保障了师生的用餐权益,对校外人士也显得更有人情味。
复旦大学食堂就餐提示
武汉大学近年推行“预约 + 分时”模式:在樱花季期间,市民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系统根据实时人流量动态放票;校园内设置单循环观赏路线,志愿者举着“轻声慢行”的提示牌引导游客。
往年3月武汉大学樱花季(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国矿业大学对学生反映的部分访客不文明行为给予回应,将拒不配合校园管理的校外人士列入管控名单,并取消其入校资格。
事实上,参观校园需求最大的群体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长,参观高峰期是每年寒暑假和各类假日期间。家长们带着还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前往心仪的大学,无非是想通过参观激发孩子们刻苦学习的决心。其实,参观的人主要也就是在校园里面走走,整体上看看校园,感受感受大学的氛围,并不需要进入内部设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任何开放都是有限度的,如果真是办事或者交流的活动,自然会有沟通和预约。
在具体的校园管理政策上,各高校也因地制宜,采取了更为灵活、人性化的方式。如2024年元旦假期,北京大学等高校顺势开放了校内冰场,让市民有机会入校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清华大学还专门规划了精品游览路线和红色讲解路线,并组织了学生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哈尔滨工业大学自2023年8月起就全面开放校园,外部人员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由此哈工大校园成为了新晋“景区”。2024年元旦假期,该校还对外发布了哈工大参观攻略。这样的开放举措未必每一所高校都能完全复制,但传递出来的开放态度,应该给更多高校以鼓励。
北大学生志愿者为游客讲解校园历史和文化。(图源:北京日报)
对于大学而言,校园开放从来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过去,一些高校只有在招生季才会想起“公众口碑”的价值,短时间内密集、卖力地宣传,却往往收效甚微。如果能把功夫用在平时,以开放的姿态笑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莘莘学子心中种下向往的种子,在面对公众的选择和评价时,必然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愿那些还没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别让公众期待得太久。
你支持大学向公众敞开大门吗?
你与天津高校有哪些故事?
你对平衡开放与管理有哪些建议?
留言区聊聊
本文探讨了国内大学校园开放的问题,指出媒体多次呼吁高校开放,而高校开放存在争议,既有支持开放互动的声音,也有顾虑秩序安全的担忧。同时,部分高校已在校园开放管理方面做出探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大学开放不应是“能不能”,而应是“想不想”的问题,期待更多高校以开放姿态服务社会,实现校园开放与管理的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768.html